|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参观闻捷纪念馆

                                                                                        吴 杨


    11月3日,赴高资镇调研经济建设,顺便参观了心仪已久的“闻捷纪念馆”。镇江的媒体多有介绍,纪念馆系由镇江市科技局的沈晓昆、丹徒区高资镇农科站的姜哲等几位同志依靠自己的力量三年前开始创办的。沈、姜两位同志现已退休,他们原先的工作应该说与闻捷及其从事的文学事业毫无关系。那时,由于沈晓昆同志在高资一带进行农技帮扶的时候,从姜老口中得知大名鼎鼎的当代诗人就出生在这里,他俩合计应该为闻捷做点什么,于是带头策划创办了这个纪念馆。  
        时值中午,姜老先生接到电话,放弃休息匆匆从家中赶去打开馆舍。名称是纪念馆,其实只可称得上一个纪念室,因为只有两大间用房,是向镇侨办借用的。但其中的藏品之多之精,令人赞叹和震撼。不仅闻捷作品的各种版本都有,而且藏有闻捷个人的一些藏书、赠书,还收藏有中国当代许多著名作家给纪念馆的题词、题画和赠书,两大间房子的墙上、桌上堆放得满满的。姜老热情地带着我们逐一介绍,并特别呼吁要多宣传这位文学名人、诗坛巨匠。一圈走下来,我的心已经不知不觉地与闻捷的作品、与闻捷生活的年代融为了一体,情不自禁地在与自己曾经读过的闻捷的部分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 
     就在十天前的10月23日,纪念馆曾经迎来一批特别尊贵的客人。他们是闻捷的三个女儿及女婿,其中大女儿和三女儿工作生活在上海,二女儿现在江西。他们几家早就相约,这次终于成行。由于文化大革命抄家,加上多次大搬家,闻捷的遗物几乎全部散落不见。再加上闻捷妻子和闻捷本人相继含冤自杀,三个女儿被赶出家门,有的被下放到东北,有的当年尚幼小,家中很多的东西,他们自己也从未见过。
  那天,三对女儿女婿凝望着闻捷的照片和画像,看到馆藏这么多宝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说:“回家睡不着觉了。”纷纷表示“回去以后要翻箱倒柜,争取找点什么出来,寄送到这里”。得知其中不少书籍,都是沈晓昆等同志通过多种方法,每本花数百元购得的,他们更油然产生对家乡、对家乡同志的敬意和敬佩。
  我算是闻捷的同乡,我出生的村子与闻捷的出生地巫岗村相隔只有四五里地,而且,我小时候去外婆家,会经常经过巫岗村。那是一个地道的坡岗村,位于香山的南侧,村子的布局总体呈东西向,村子当中有一条石板路贯穿东西,长三四百米,宽四五米。我小时候还隐约见到石板路两侧多家老店铺的门面,由此可知巫岗村昔日可能是一条集市兴盛的街道。幼年的闻捷,就是从这条小街上增长了见识和才智,并从这条街道上走了出去。
   闻捷比我的父亲大九岁,我父亲是个小学教师,我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跟我们讲起闻捷。这次参观闻捷纪念馆,睹物思人,再念及我小时候经常踩踏的巫岗村那条石板路,脑海中浮想联翩。最想的是:大家都来为纪念闻捷、为闻捷纪念馆做点什么!
   10月2日的《京江晚报》曾经刊登王川先生的文章《艺坛双星》,其中一星就是闻捷。文章最后说道:“这样两间小小的纪念室与那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不相配的。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这样一位当代文学的大家,必须给予他应有的重视和地位。”我很赞同王川先生的话。 
     闻捷生于1923年6月,1971年1月吞吸煤气自杀,年仅48岁。明年和大后年分别是闻捷逝世40周年和诞辰90周年,我们期待着能有一次像模像样的纪念活动。
                                                                                          

                                                                                               (《京江晚报》2010年11月10日)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