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长江的儿子一一闻捷 火!你跳荡,你飞腾; 火!你闪光,你纯净; 火!你发热,你殷红; 你是无限灿烂的结晶。 这是闻捷的诗。火一样绚丽的诗,火一样炽烈的感情,非凡的才华,纯洁的诗魂…… 闻捷,现代诗人,无论是广为传诵的成名之作《天山牧歌》,还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新的突破和收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都为读者所赞誉。茅盾先生称赞闻捷的诗为"诗味盎然"、 "极为洗练"、"章法很谨严"。 然而,一颗诗之星于1971年1月13日,受"四人帮"迫害,含恨离开了人间。漫长的30年啊!闻捷,你——在——哪——里? 凄凉苦难的童年 闻捷,原名巫之禄,曾用名赵文节、巫威,丹徒高资镇巫岗村人,生于1923年6月12日。闻捷3岁时,父亲重病故去。闻捷母亲走投无路,只好带着孤儿弱女于高资镇中街赁屋栖身。在亲友的相助下,闻捷7岁得以在塾师开蒙,后进入高资镇小学学习。为了帮助母亲赶"生活",小小年纪的他常常帮母亲做些钉纽扣之类的小活计,往往总要忙到夜静更深才上床睡觉,贫困的生活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培植了他的志向和情操。 在战斗中成长 1937年,年仅15岁的闻捷只身来到南京一家煤店当学徒。他咬紧牙关经受苦难的煎熬。未几,抗战全面爆发,他参加了由郭沫若同志领导的抗敌演剧队四队,1938年3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闻捷不幸被捕,他在狱中表现沉着机智,拒不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半年后,终被获释。 1940年,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闻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从1940年至1949年的10年中,闻捷一直战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1944年,他创作的第一个作品便是秧歌剧《加强自卫队》。次年,他来到陕甘宁边区《群众日报》担任编辑和记者。他还常作为军事记者深入敌后,又常常活跃在前沿阵地的壕沟里,写出了大量的战地通讯、特写、散文和诗歌,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 他用笔向全国人民报告边区军民英勇歼敌的捷报,报捷多了,他干脆将自己的名字巫之禄更名为"闻捷",别人也逐渐忘掉了他的真名,"闻捷"却越来越响亮了。 在那段烽火的岁月里,闻捷却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特别是1948年,他为那些令人心醉的胜利欢腾、跳跃。吃过晚饭,闻捷常常和战友们在夕照下,和劳动一天荷锄归来的农民纵情欢谈,或引吭放歌,在习习的晚风里,激荡着延河的微波,叩击着人们的心弦。战争,使他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吐鲁蕃的葡萄熟了" 1950年3月,闻捷随军进驻新疆,在新华社西北总社任采访部主任。1952年,任新华通讯社新疆分社社长。分社50年代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报道和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记者,多得力于闻捷的直接领导、帮助和培养,稿件经他修改润色,文风淳朴,文字优美,新华总社播出后,几乎都有10多家省市报纸刊用,成为新华社所有民族地区记者学习的榜样。 他自己还积极采写稿件,去工厂,下煤矿,访牧民,他始终不忘是一个诗人,他要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幸福的生活。新疆广袤的山野和草原,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天山南北的巨大变化,崇高的理想和纯真的爱情,强烈地吸引和感染了他,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成了他的诗歌的主题,《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博斯腾湖滨》等一大批瑰丽的诗作都出自这个时期,这些诗歌得到了人们的喜爱,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天山牧歌》,这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中第一部反映边疆民族新生活的诗集。从此,闻捷成为我国诗坛上的一颗新星。 长江的儿子故乡情 1962年秋,闻捷回故乡体验生活。 多少年来,从孩提时代到成为著名诗人,闻捷一直难忘家乡的母亲河一一长江。他决心创作一部长篇史诗《长江万里》,来赞美、讴歌这条母亲河。就这样,40年前他由上海作家协会安排回到家乡丹徒,挂职担任丹徒县委常委,下乡深入生活,搜集素材。 他住在县委招待所简陋的房间里,招待所伙食很一般,闻捷每顿只吃一个菜,如果食堂给他端上两个菜,他一定原封不动退一碗回去。他的自律行为给招待所工作人员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回到家乡就得探探家,到高资那天,一路上闻捷收起了笑容。进了高资乡政府的大门,他对陪同他的县委领导说:正是这房子,当年的乡公所,父亲死后,我跟母亲来过,只记得母亲和我是流着眼泪离开的。梦魇般童年生活的阴影投射到他明净开朗的脸上,呈现出对辛酸往事的追忆。直到他得知他的一个本家兄弟在任乡党委副书记时,才露出了笑容。当晚,他便住在了本家兄弟的家中,翌日一早,他又在放乡巫岗村的田野坡地上倘佯,家乡的山水使他流连忘返。他在以后写给家乡的一首诗中就袒露了对家乡真挚的爱:"家乡的山峦披满霞光,那东来的信风正在家乡的天空翱翔;我双手捧起这乌金般湿润的泥土,喜悦的泪珠溢出胸膛……" 诗人为了深入生活,几乎跑遍了全县各个乡镇。 阳光下,金风里,涛声中,闻捷来到了江心洲的村头田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乡亲们说,我们不把你当大诗人、县领导看,我们把你当成村里人看。有一天夜里暴雨如注,天刚放亮,他冒着瓢泼大雨,早饭未吃便踏着泥泞赶到农机站,公社党委领导赶来时,只见他和农机站的几位同志站在江堤上,脸上忧心忡忡,他对党委领导说:江堤是江心人民的命根子,千万不可大意。闻捷对家乡的眷恋和痴情,当年的老同志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在宝堰,他住在当年新四军陈毅司令员住过的楼上,那天,他正好收到《雨花》杂志社寄来的稿费,当即买来猪脚爪,又沽来宝堰米洒,请来公社干部和老农,同饮同吃。他还为在宝堰举办的全县新民歌创作座谈会的来自全县的10多位民歌作者做了二个小时的诗歌创作讲座,为丹徒新民歌在《人民文学》上向全国发倡议打擂台作了有益的基础工作。 在高资,他常到马桥口江边漫步,凝思长江。《长江万里》史诗画卷,已在他胸中逐渐酝酿成熟。 他还到丁角、前惶、后亭等村落与农民话家长,和他们一起下田干农活,亲如家人。 他曾到大港中学、谏壁中学和宝堰中学与师生们促膝长谈,谈学习、谈理想、谈诗。 1963年1月在丹徒县第三次党代会上,闻捷作为大会代表在这次会上当选为县委常委,会上,他诵读了《我的发言》诗稿: ...... 我脱帽,深深地鞠躬, 再一次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和期望; 我将借用长江那磅暗的气势与歌喉, 为家乡的胜利而放声歌唱。 ...... 雄浑深沉的朗涌和他那战士形象,卷起了一阵又一阵江浪海涛般的掌声。闻捷,丹徒人民为有你这样的人民诗人而骄傲、自豪。 诗魂在烈火中永生 1967年冬天,那是"四人帮"肆虐神州的极寒极寒的冬天,一天黄昏,闻捷突然来到他的挚友、著名诗人芦芒的家中,话很少,直到临走,他终于憋不住说了一句凄然的话:"他们打人哪!"说这话时,眼中溢出了泪花。 "四人帮"张春桥幸灾乐祸地说过:"闻捷等人不听我的,总是躲着我,现在挨斗是活该!" 噢,明白了,"四人帮"为了篡党窃国的需要,终于向党向人民举起了罪恶的屠刀。 于是,接踵而来的是"黑线人物"、"叛徒"、"破坏样板戏"等莫须有的罪名就横加到闻捷头上,他被捕入狱了,爱人也被迫害含恨而死,两个女儿又去黑龙江插队,只留下一个11岁的小女儿孤身在家…… 女儿咏苹在离开上海时,去监狱探望闻捷。短暂的父女相见将要结束了,闻捷用颤抖的声音对女儿说:"爸爸妈妈都不是敌人,不是叛徒,我们工作中有错误,但都是吃延安的小米长大的,受了30多年党的教育。要相信群众,相信党。爸爸非常支持你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过去,爸爸也经常下去体验生活,是人民养育了爸爸。爸爸不能为你们准备行装了,你们需要什么东西,就拿什么东西,家都是你们的,爸爸什么都不要……" 看着爸爸苍白焦虑的面容和满头白发,女儿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痛哭起来,闻捷也流下了成串的泪珠。 闻捷释放了,家里只剩下小女儿,出狱那天晚上,邻居们都来看他,大家想让他乐一下,便说:"小妹,跳个舞吧,给你爸爸看看。"小妹是个不爱跳舞的女孩,但是那一天,她跳了,是第一次一个人跳舞,跳给爸爸看的。爸爸看完了,什么也没说,拉过小妹,只说:"小妹,你太瘦了,爸爸给你订瓶牛奶吧!"小妹再也忍不住,扑进爸爸的怀里痛哭,闻捷紧紧地抱住女儿…… 可是"四人帮"仍然没有放过闻捷,对闻捷实行人身侮辱,无所不用其极,不许他爱,也不许他恨。他是诗人,诗人应该歌唱,而现在恶魔扼杀了他的歌喉,让他窒息,那么,毋宁死! 于是,在1971年1月13日那个寒冷的深夜,他安详地躺在自己扭开的煤气管边,让那无色无昧的气体无声地进入呼吸道,让它冷酷地吞噬才华横溢的大脑和热情如火的心脏。 若不是人的尊严、生的自由、爱的权利都被残酷地剥夺殆尽,陷落在漫长的隧道中看不到一丝光亮,你会毅然决然地举步跨过那最后一道门槛吗? 历史终于拂落污蔑的尘埃。 1978年,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为闻捷平反。同年12月30日,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为闻捷举行了追 悼会,宣布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由文坛泰斗巴金同志主持了追悼会,诗人轻轻地走了,骨灰盒里,仅放着他生前用过的一支钢笔。 家乡没有忘记这位人民的诗人。1993年7月30日,丹徒县人民政府为诗人闻捷诞辰70周年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当闻捷的家人们在纪念会上听到少先队员们用稚嫩的童音朗诵情真意切的贺诗时,都流下了泪水。 火!为生产,为劳动; 火!为战斗,为革命; 火!为祖国,为人民; 你是无往不胜的象征o 长江的儿子一一闻捷,家乡人民悼念您纯净的诗魂,愿您在烈火中永生。 —张国金《古邑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