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怀念闻捷   

怀念好叔叔一一闻捷

           孙承桥

 

我初见闻叔是在1965年,当时我在东海舰队驻沪部队服役。那年上半年,我父亲孙茂策患病在沪治疗,出院后暂住上海休养。有一天,父母说要带我去见一位老战友,并向我介绍说:“他是一位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解放战争期间”是一名随军记者,后又随解放军进新疆,写出了具有新疆特色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六十年代初曾去过东南亚、非洲的许爱国家。"要去见这样一位名人,我当时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和兴奋。

当父亲带我去和他见面时,他即伸出双臂,两只硕大而有力的手搭在我的肩头,边端详边说道:"!我们的小海军,多神气啊!"接着他请我们入座,倒茶、递糖,十分热情。

他问我的年龄,在什么部队?做什么工作,晕不晕船,习惯不习惯部队生活等。他嘱咐我要好好干,继承父业,接好班。他还要我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有什么事尽管与他商量,以后经常到他家玩。

初次见面,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 印象。他身材魁梧,性格豪爽,谈吐幽默,为人谦逊。是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长辈,丝毫不是我来之前所想象的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大干部’。

自第一次相识后,星期天我经常到闻叔家。他家住在南.京西路与成都路交叉口西南角一幢公寓的三楼上。当时家.里共有六口人,他们夫妇俩和三个未成年的女儿、一个保.姆。家里没有豪华的家俱和陈设,与普通百姓家没有什么区.,所不同的是他那间书房兼会客厅。依着墙的四周排列着.一只只放满书籍的书橱。中间放着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他的房间朝北,面向南京西路,楼下马路上整日是车水马龙。他就是在这样噪杂的环境里潜心创作。那段时间,他正在修改京剧《海港》剧本。我去时,只见他对剧本中的每个唱.段、每句台词、都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他的这种认真劲儿,使我深受感动。后来,他随着《海港》剧组进京汇报演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和剧组的全体同.志合影,合影时,作为《海港》的编剧之一,他却有意站在最边上。.

闻叔全家待我这位小客人太热情、太爱护了,所以常使.我深感不安。以后,我常在外面吃了中饭后再到他家,他们知道后,说我不该这样做。当我下午告辞归队时,还让保姆.端上一大碗放有三个鸡蛋的面条,他和杜阿姨坐在旁边,等我把面条吃完后才送我走,并再三关照以后要上午来,要经..常来。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闻叔一家带来了灾难。1967年上半年,闻叔被关进了"牛棚"。杜阿姨也遭批斗,被逼上绝路,当年她才四十出头。他们的大女儿、二女儿分别下放到了黑龙江和江西。下半年,我再到闻叔家时,只有闻叔和小妹两人在家,早先的那个欢乐家庭已不复存在了,我心中感到一阵阵凄凉。我仨人一同吃了午饭,我们的话语都很少,估计他是怕引起我这个晚辈的伤心,对杜阿姨的不幸只字不提。我深知他是在强忍悲痛,他的意志是坚强的。当我离开他家的时候,泪水已盈满了我的眼眶,下楼后我禁不住潜然泪下。

自那以后,我经常去看望他,他常和我谈心,谈他对当时政治运动的看法,教我做人的道理。使我尽管在那人妖颠倒,是非难分的年代里,仍能保持着较清醒的头脑。

我最后一次见到闻叔,是在1971年年初,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下午,那天只有他一人在家,我们俩谈了很长时间。交谈中,我发现他的情绪很低落,因为他对新生活的希望破灭了。几十年来,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坎坷崎岖,都被他克服了、战胜了。但今天他面对难以交待清楚的"罪行"和杜阿姨的不幸,以及三个孩子的遭遇,他的心碎了,他的精神崩溃了。他觉得从来没有如此的疲惫、如此的茫然。

我作为他的晚辈能说什么呢?能帮他什么呢?我只有劝说他要想开些,劝他到镇江去过些日子,那里有你许多老战友想念你,等着你,欢迎你。我走时,闻叔送我到电梯口,我再仔细地看他,满头乌发之中已增加了许多银丝,脸上显得憔悴,他已变得苍老了,那时他年方四十八岁。我与闻叔告别了,没想到这是我们的诀别.

过了约十来天,我和爱人郝淑芬同去闻叔家,只见他家门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有人来找,请到312室联系。312室的一位女同志首先询问了我们的身份和来意,然后告知:他已不在了,是煤气中毒。这一噩耗,如雷轰顶。经详细询问,方知闻叔是被逼自杀的。

我当时深感悲痛,同时又万分懊悔,上次从闻叔家回来,没有及时写信到镇江,将闻叔的处境和他的精神状况告知他在镇江的战友,让他们来劝说他,开导他,请他到镇江来,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令人们难以置信和接受的恶果。现在每想到这些,总感到愧疚。

我和爱人怀着悲痛的心情离开闻叔住的那幢公寓。当晚,我爱人回顾了"文化大革命"前同闻叔和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在江心洲相处一个多月的情景。那年,他们都已是高干,又是全国的名人,但他们没有架子,可亲可敬。他们与社员们同吃同位同劳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访贫问苦,促膝谈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出他们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和充满信心。闻叔、吴强几乎每天都要步行两里多路到机务站,和站上的青年们处得火热。他赞赏女拖拉机手们的勇气和胆量,吃苦精神;鼓励她们要踏实地诚恳地学习和工作。并谆谆教导她们驾驶好拖拉机为农民服务,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服务。在田间割麦时,他俩还和郝淑芬等同志在田里合影留念。在闻捷、吴强的亲切关怀下,机务站的知青们

进步都很大。

我的好叔叔闻捷离开我们已二十二年了,可二十二年来,我时时感到他的存在。那悠悠情思从未断过。我感激他,怀念他,并不是因为他对我个人的特别照顾,而是他那正直的为人、坦荡的胸怀、朴实的作风、强烈的事业心,振撼着也教育着每个认识他的人。

过去的毕竟过去了。今年是闻叔诞生70周年。我们追忆与他相处的一些往事,寄托我们对他的哀思。我们将象父辈们那样,为真理、为党的事业献身。

闻叔!您安息吧!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