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战时采访岁月 马谦卿 我是1947年3月初调到《边区群众报》编辑部作编辑采访工作的。此时的延安.正在紧张备战,保卫延安大战在即,各单位忙着坚壁清野.人员和必须的文档、器材轻装转移。我到报社时,随机关工作的女同志仅我一人.其他两个女记者高向明和艾仙芝;分别派往绥德、米脂采访。 我到报社没两天,"顶头上司"闻捷让我采写有关"三八节"的新闻,我走访了陕甘宁边区妇联主任白茜志。谈的是有关保卫延安战争期间,妇女运动的任务和要 求。我写好稿子交闻捷看后,他忍不住哈哈大笑.惊动了办公室的人。他动笔重新改写了一遍,如期见报,接着召开"保卫延友"群众大会,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和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作了动员讲话。我是报社派到现场采访的三个记者之一,其他两位是霍一禾、汤泊,给我的任务是访问会场上一位女劳动模范石婆婆。石婆婆觉悟很高,语气坚强,表示要带动大伙支援前线,消灭来犯敬人。这次是综合新闻,通过新华社发往全国。此后报社随党中央、西北局撤离延安,经常根据战争形势转移行址,大多是白夭行路.晚上编报,只一部油印机,不定期出版四开小报。 战争硝烟,不时转移中,抓紧一切空隙编采稿件,在闻捷的指点、帮助下,我学习采写新闻.偶而写写评论。有一次闻捷叫我写篇短论:"群起锄奸"。战争时期,敌人不仅明火执杖攻城略地,也派暗探奸细破坏,要号召群众提高警惕,组织起来,防奸、锄奸。那时候没有办公室,我住在农民家里,陕北的炉灶连接着土炕,我在炕上读读写写,构思文稿,房东大娘烙玉米饼,递到我手里一块又热又香的饼,一边给讲民间古经(故事),津津乐道,讲到千里眼和j顺风耳的时候,我灵机一动, 有了。短评里写有这样几句:广大群众觉悟起来.行动起来.千百人的眼睛就是"千里眼",千百人的耳朵就是 “顺风耳”,管哪奸贼上天无门,入地无缝。闻捷加了精辟的导语,有力的结尾,及时刊登。随后还见机采写过其他新闻,有一篇稿件,他不加改动就采用了。闻捷对编辑部门的人夸我进步很快,很为高兴。 后来还有过涉及妇女的采写.非同寻常。 1948年春.战争形势转守为攻.全国解放在望,我和叶滨被派往陇东地区采访.既是《群众日报》记者.也兼新华社西北分社和西北广播电台记者.还兼《陇东报》记者,一稿四用。那时地委转移至华池县元城子村。仍然十分艰苦.将至l948年春节前夕,敌马步芳骑兵突然袭击地委机关.当地农民报告有敌探情出现。地委决定立即转移.随带转移的还有家属和重要文件和物资。我们在黄昏时出村,十几分钟后,敌骑兵奔袭元城子村.老天爷助我们,飞雪骤降.阻碍敌人搜索.村边山头上--个放羊的男孩目送我们转移.敌人找不到我们,将这个孩子抓住不放。 这个男孩子名叫杨宽田。是我们房东的孩子,他被抓前曾大病一场,是地委的同志请来大夫治好他的病。这一年他十三岁。 敌人问杨宽田地委的人转移向何处,他拒绝回答,敌人用马刀将他的衣领一刀割下来,示意再不说就要砍头,被激怒的孩子大骂敌匪,敌人恼羞成怒,杀害了他。 宽田成了小烈士,他的父亲是两北野战军战士。正在前线作战,我们将此情况通报给报社,当时主持工作的金照同志提出,要请宽田的母亲写一封公开信,除了各报刊登外还要通过延安广播电台播向全国野战军全军将士。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我去访问宽田的母亲,她不识字.请她讲,我执笔写.她边哭边讲,我边写边哭,写出一篇有声有情的公开的家信。信上揭露敌人的罪行,儿子的不屈牺牲。要她的丈夫,要西北前线的将士们,化悲痛为力量,英勇杀敌,报仇雪恨,解放全中国。这封信.延安广播电台连播三日,声情绕空,感人至深。 l949年,兰州解放在即,我和叶滨奉调去办《甘肃日报》,离开了《群众日报》的老战友、老朋友。前后我从事新闻工作达十七年,以后在《甘肃日报》、新华社甘肃分社、人民日报记者站、甘肃新闻出版局担任领导工作,同行众多、朋友众多,至今怀念至深,时有交往。 2005年2月于北京
《延安时期新闻出版工作者回忆录》,陕西日报社2006.8。 马谦卿(1936.10—)陕西米脂人,1993年离休。曾任《甘肃日报》编委、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甘肃人民出版社书记、甘肃新闻出版局局长、甘肃人大七届副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