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怀念闻捷   

轸怀赵文节

             韩文辉

 

赵文节(闻捷)离开人世已十六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每当谈及他在新疆的成就,轸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那热情,直爽和干练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每在此刻,我总是为他四十八岁就含冤死去而深感惋惜!

从一举出名这点讲,文节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十分相似。马克·吐温以他的短篇小说《卡拉提县驰名的跳蛙》一鸣惊人,从记者走向作家,名闻世界。文节是以他的《吐鲁番情歌》组诗蜚声诗坛而进入我国诗人行列。但人们只知道成名后的闻捷,对于他成名之前与诗人相得益彰的记者生活,却鲜为人知。

闻捷是诗人笔名,赵文节是他的真名。我是1950年春天在西安同他相识的。当时他正在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养病,见面后未能深谈。真正了解他还是19521月他出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之后。当时他已是二度天山。第一次是新疆刚一解放,他作为西北总分社特派记者前来新疆采访。那次他的足迹遍及北疆大片土地上的草原和城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平定土匪叛乱,保护哈萨克族人民生命财产的献身精神,1950年刊登在人民日报的通讯《钢铁的团一一玛纳斯大桥修建者》就是这次采访写的。这次来新疆担任分社社长,虽不到两年时间,但却是他人生历程上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间里,他带领新疆分社记者攻克了"全国观点"的难关,打开了新疆新闻报道局面,受到西北总分社和总社表扬,在新疆分社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生活积累上他的收获更

大。后来蜚声诗坛的诗集《天山牧歌》和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都是这段生活的结晶。令人敬佩的是他担任社长期间,从不吝惜自己精力,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分社报道工作上。

文节同志到新疆分社时,分社报道工作正处在困境之中。19503,中央作出"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决定后,记者从习惯了的为地方报纸服务转为面向全国,普遍适应不了。据总社195011月统计,各总分社发往总社的稿件,有百分之四十四不能采用,分社发往总分社稿件的废品率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当时新疆采访条件相当困难,记者扛上几十斤重的大行李,搭乘运货汽车到县上,换马车或毛驴到区上,再扛上行李步行到村里住下来采访。一下乡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半年。苦没少吃,稿子也没少写,但采写的稿件几乎全被"枪毙"了。1951年去南疆采访的记者,跑了三、四个月,行程一万多里,总社只在综合稿件里用了"喀什"两个字。对总社提出的"新闻要有全国观点"的要求,从字面上讲,大家都理解,但一联系实际就糊

涂了。文节同志到分社时,正是大家为掌握不了"全国观点".而十分苦闷的时候o

他是位平易近人,健谈而又善于联系群众的人。他热情爽朗,即使初次相见,也能使你立即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一到分社,他就同大家打成一片,亲切地交谈起来,同志们把苦闷和委屈一股脑儿倒给他。当时分社没有会议室,他的宿舍既是办公室,也是会议室,不拘形式的热烈探讨,经常在他的宿舍进行到深夜。谁进来谁就参加,凳子不够坐,就往床上挤,桌子上坐,地板上蹲。有时是激烈的争论,有时又是诙谐的嬉笑,虽不是会议,但它比开会讨论得更深入,经过几次热烈地争论,他坦率地批评我们了。他说:"你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全国观点,全国观点不单单是土改、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党的政策在民族地区执行的效果也有全国意义,"然后他眨巴着一双有神的眼睛审视大家的反应(他发表不同意见时总是这样)。前几年,大家脱离新疆实际硬跟全国宣传中心,当时全国中心工作一是土地改革,二是抗美援朝,新疆则为政权建设和减租反霸,合不上拍。不顾新疆实际赶全国宣传浪头,势必处处碰壁,文节一语点破了问题的症结。他让大家不要硬跟全国中心,应从新疆实际出发,反映新疆解放后封建落后的农牧区出现的新变化,新面貌和新人新事。他说:"离开新疆实际谈全国观点,全国观点就抽象了。"两年苦斗虽然失败了,但也使大家心有"灵犀",经他一点,我们大有茅塞顿开之感。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一下感到心里亮堂了,苦闷和愁云消失了,个个喜形于色,他也高兴得合不住嘴,

这年三月,当乌鲁木齐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我们南疆报道组就开拔了。南疆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农业区,是分社重点报道地区。但距分社达三四千里之遥,县乡分散,交通不便,记者下去,分社很难指挥,只能独立作战,前两年因掌握不了全国观点,大都空手而归,结果南疆被视为畏途。临行前,文节同志再三叮咛,"不要赶全国宣传浪头,从容地深入下去调查研究维吾尔农村有历史意义的变化"。他怕我们有压力,重蹈乱跑乱抓的覆辙,明确宣布不给定额。我们一听不给定额,立即感到轻松多了,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体察记者苦衷的领导艺术,前两年我们在下面采访一段时间后,一看没有被采用一篇稿子,心里就发急,报道思想越糊涂,结果就乱抓乱跑,这也是失败的一个因素。

这次首战告捷。我们深入到拜城县农村之后,发现长期骑马撒种的农村,开始使用内地农民用的耧播种,还经历了严重的思想斗争。我们写了一篇以维吾尔农民耕作方法上一次大变革为内容的通讯《拜城耧》。接着我们在另一个农村了解到乡供销社在春耕前贷给每户农民一把砍土镘〈一种类似锄头的工具〉,秋收后付款,农民对政府这一措施非常感激。我们深入采访,了解到,原来这里三分之二的维吾尔农民没有砍土镘,解放前每年种地租地主的砍土镘。有个农民出公差修路时,把租来的砍土镘丢了,回来后因无力赔偿被地主活活打死。儿子气愤不过,跑到县里告状,又被国民党政府关进监狱,直到解放后才放出来。我们根据这些材料写了《砍土镘的故事》的通讯,不久,这两篇通讯都被总社播发,又被全国报纸广泛采用。文节同志特意给我们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他在信中说:"这两篇通讯给维吾尔农村的报道闯出了一条路,这说明只要从新疆实际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边疆的变化,报道就大有可为。鲁迅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我看越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就越有全国意义。"读了他的信,我们十分激动,现在看来,总社播发两篇通讯实在普通不过,但对我们为了捕捉全国观点历尽千辛万苦和失败的当时是一个很大鼓舞,确实令人高兴!后来我们继续在农村深入采访,采写了不少类似反映维吾尔农村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变化的新闻通讯,也都被总社采用了。这时,我们回顾前两年那种离开新疆实际找全国观点的做法,不禁感到幼稚可笑!

这期间,北疆报道组,吐鲁番报道组也都连战皆捷,写出了一大批边疆气息和民族特色鲜明的报道,受到全国报纸的欢迎。杨克现同志反映火洲吐鲁番气候、生产特点和勤劳的维吾尔农民生活习俗的通讯《吐鲁番纪行》,以边疆特色鲜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受到西北总分社通报表扬。这年分社打了一个翻身仗,稿件采用量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稿件,一扫前两年失败的晦气,记者士气大为振奋,但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总社采用的170多篇稿件,篇篇都凝聚着文节同志的心血!

文节同志很善于从后进地区发掘优势,避短扬长,写出有新鲜感的新闻。抗美援朝开始后,偏僻的新疆不论从气氛、进度看,还是从普及和深入看,都远远落后于内地。但他能从中找到优势,挖掘出光彩夺目的新闻,挤进全国报道的行列。一天,他从新疆日报一条不起眼的新闻中,发现一位维吾尔族老妈妈吾古尼沙汗拾麦穗支援抗美援朝,他当即组织记者深入采访,亲手编辑,发出《103岁老妈妈吾古尼沙汗支援抗美援朝》的报道。新闻播发后,在朝鲜志愿军战士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战士写信给这位老妈妈,感谢她的深情。接着分社陆续报道了老妈妈给志愿军战士的回信和积极宣传抗美援朝等活动。尽管新疆当时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深入程度远远比不上内地,但这些有特点的报道却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盗窃国家资财的三反运动也是这样。内地已轰轰烈烈,深入到家庭、里弄和农村,新疆还处于学习和发动群众阶段。文节同志抓住伊斯兰教在新疆有很大影响这一特点,亲自采写了《古兰经》反对贪污浪费和宗教人士拥护三反运动等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运动在边疆的进展。如果不是避短扬长,后进地区报道就很难挤上去。

从一般司空见惯的平淡无奇的事情中,提炼出有新鲜感的新闻,这是文节同志的本领。一次,他同一位记者到煤矿采访一个新投产的矿井。这虽是个新井,但设备相当简陋,同土法开采没有多大区别。他们是踩着晃晃悠悠的木梯下到矿井的。如果写这样的新井投产,显然没有全国意义。但他从一个汉族工人同九个维吾尔族工人共同劳动的活动中发现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写出通讯《团结井》。通讯中没有惊人的材料,但却生动地将两个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情景描绘出来。维吾尔族工人亲呢地称汉族工人为阿卡〈哥哥〉。连维吾尔工人愉快地哼着民歌《克色布旦》〈黄色花儿〉的细节也引起他的注意。这些一般人看来很平常的细节,都被他搬来编织出一幅绚丽的民族团结的画面。

是宝石,放在那里都发光,这话一点不假,文节同志是位有文学才华的人,但党把他放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之后,他能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新闻事业上,当时分社上下只十来个人,没有副社长,也没有采编主任。社长既当记者又当编辑,从指挥采访到处理稿件,都是他一个人, 记者采写的每篇稿子,他都精心处理,有时甚至动大手术。改得看不清时,自己边抄边改,稿子一经他手,都大为增色,一旦被总社采用,他同记者一样高兴。1952年冬天,一位记者采写的反映中苏友好的通讯《真挚的友谊》,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晚上联播节目中全文播出,这在当时是罕见的,他在收音机旁听到后,立即到门口高声呼唤全社同志来听,他那难以抑制的喜悦,使在场的记者深受感动。

有些喜爱文学的人,往往把新闻工作视为简单劳动,甚至有点轻视,文节同志重视和热爱新闻工作,他同我们谈到记者工作时,总有一种自豪感,一再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讲到自己对记者工作的态度时,他充满感情地说:"不论是我军歼敌上万的胜利战报,还是一则边区军民用地雷炸死一个蒋匪军的简报,我都是以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来写的。一个英雄人物的特写,一篇工作经验报道,在群众申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至少是不亚于一首诗或一篇小说的。他确实是把一条新闻当作一首诗来写的。一句导语,一个形容词,都是推敲了又推敲,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说:"新闻和诗都是激情的结晶。"他对新闻工作的感情多么真挚啊!

文节同志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对党和党的新闻事业的真挚感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永远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榜样。

19875月乌鲁木齐)

 

韩文辉《神奇的克拉玛依》新华出版社出版

韩文辉 (1923-)新华社新疆分社高级记者、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