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闻捷小传 闻捷(1923年6月--1971年1月),江苏省丹徒县人。原名巫之禄,曾用名巫咸,笔名赵文节、闻捷。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抗日战争前,在高资小学毕业后,曾在南京一家煤厂当学徒,并开始有了政治觉醒。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武汉,参加了抗日救亡的演剧工作。1940年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后到陕北文工团工作,后来一直做党报的编辑、记者。1944年开始写作活动,发表了不少战地通讯、散文。最初还写剧本,反映陕甘宁边区土地革命的大型历史歌剧《翻天覆地的人们》、秧歌剧《加强自卫队》都出过单行本。以后又写短篇小说、杂文和特写。短篇小说《肉体治疗和精神治疗》、《最后的突击》等等,散见于《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的副刊。总之,在他的诗人生涯开始以前的战争岁月,他尝试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习作,开始显露写作才华。又经过了近十年,他正式以诗人身份进入文坛。在全力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写杂论、短篇小说、特写。 1945年闻捷在《群众日报》任编辑、记者组组长。后来他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战斗,1949年随军到了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从那时开始,他着手写作后来收集在他的第一部诗集《天山牧歌》里的那些抒情诗篇,如《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果子沟山谣》等。在这些诗篇里,他以火焰般的热情和富于民歌的格调,抒写了多姿多彩的兄弟民族生活景色和少男少女的清澈、美丽的心灵。这些题材新颖、主题鲜明、音节响亮的抒情诗篇,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觉。这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中第一部反映边疆民族新生活的诗集,立即赢得了人们的注目和喜爱。 I953年,闻捷任《文艺报》记者、《人民日报》特约记者。他曾到东南海岸,和水兵一起生活,又访问了东南一带的老革命根据地。这些生活和感受都在他的诗篇中得到了反映和抒写。 1957年,闻捷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58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1957年以后,他长期在甘肃地区投身于各项运动,继1956年出版《天山牧歌》之后,又陆续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I958年)、叙事诗《东风催动黄河浪》(1958年〉。1958年写完的《河西走廊行》(1959年出版),曾被誉为"大跃进的战鼓"。同年,和李季合写了报头诗第一辑《第一声春雷》和第二辑《我们遍插红旗》,都先后出版。在这些为运动即兴而作的诗篇中,虽然不乏抒写诗人内心感受的动人佳作,但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内容上存在浮夸和违背生活真实的倾向。这不仅是闻捷诗歌道路上一段曲折的历程,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应该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是不能过分苛求于诗人闻捷个人的。 1959年,闻捷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又出版了第二部《叛乱的草原》。第三部《觉醒的人们》,则只发表了若干片段,因余稿的失散无存而成为诗苑一大憾事。 《复仇的火焰》是一部一万数千行的史诗,是闻捷诗歌创作上的新的突进和收获,也可以说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新的突进和收获。长诗不仅出色地描绘了哈萨克民族的生活风尚和巴里坤草原的壮丽风光,而且通过多种多样的矛盾的产生、激化和解决这些复杂纠葛的情节,塑造了巴哈尔、布鲁巴、苏丽亚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诗篇给人以气势雄伟的感觉,显示了诗人更趋成熟的创作才能和他在诗歌领域里的鲜明的独创性格。至于诗人为写作叙事诗或史诗,在格律上的着意探求,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创新之举。闻捷的诗歌风格由《天山牧歌》的细腻、柔巧的轻歌浅唱,至此发展而为调子高昂、画面壮阔、一泻如奔的史诗气势。茅盾在第三次全国文代大会上的报告中,曾对《动荡的年代》作了历史性的评价,称之为叙事长诗的"另一种形式"的代表"。(见《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义主义时代的跃进》)。 国庆十周年时,闻捷又出版了由胡采作序的诗选集《生活的赞歌》。1960年6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以后,他与诗人袁鹰联袂出国访问,1963年出版了他们的访问巴基斯坦的诗合集《花环》。1964年又出版了他们的散文合集《非洲的火炬》。 60年代初,诗人回到他的久别的故乡,酝酿构思他的另一部抒情长诗《长江万里》,意在展现长江两岸人民壮丽的斗争生活,这是又一部主题积极、结构宏大、气势磅礴的史诗式的作品,可惜只发表了几个片段,“十年动乱”的风暴横空而来,竟使诗人的歌声成为绝唱,直至赍志以殁。 "文化大革命"中,闻捷被扣上莫须有的"叛徒"罪名,投入监狱。其后,他又被送到杭州湾海滨的一个"五七"干校。他虽然患有心脏病,但仍以当年在延安深山密林中开荒的干劲参加干校劳动。“四人帮”对他的迫害并不因此有所"宽大",他们又捏造了新的罪名,把他当做"反革命"、"阶级敌人"进行残酷的批斗和侮辱,致使他在1971年初春含冤死去。在他被逼身死后,不仅被开除了党籍,留下的三个小女儿也被赶出家门,四处流落,甚至连他的骨灰也不知去向。他的好妻子杜芳梅则早在他身死以前就不堪受辱,坠楼而死了。 粉碎"四人帮"后,有关党组织于1977年10月恢复了他的党籍,上海市文化局在1978年8月8日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8年12月30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公会在上海龙华革命公摹举行闻捷骨灰安放仪式。为纪念这位我国当代的优秀诗人,人民出版社1978年编印出版了《闻捷诗选》。 闻捷是一位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诗人,自1954年出现在我国诗坛以来,就受到了文艺界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他的诗作有些已被译为外文,并得到国际文艺界朋友的赞赏。 复旦大学中文系《闻捷研究资料编辑组》 1980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