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新的生活 新的牧歌 一重读闻捷的《天山牧歌》 陈骢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上帝造世界,特意留下一些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材料,最后远新疆,因此,这里有海拔七千多公尺的天山主峰,也有低处海面下154公尺的吐鲁番盆洼地;有绵延千里的森林,也有平沙浩瀚的大漠;有一望无边的牧场,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有各种在作物和果木,有数不尽的矿藏…… 《天山牧歌》这本诗集里的四个组诗、九首散歌和一首叙事诗,都是以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兄弟民族的生活作为素材写成的.但是,以我自己来说,这些诗篇所以能给我一种持久的新颖的感受,绝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描画出了那个我未曾见到过的、"美丽、丰富、神奇”的地方的风光,和那些我还不熟悉的兄弟民族的风习一一虽然,这些方面,在诗作中也有很动人的表现。最主要的,是因为它们“记载下各民族生活的变迁”,写出了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变迁中,新的人、新的心灵、新的理想的成长;因为它们是“讴歌人民的诗篇”,讴歌中,饱含着诗人在生活中全部的新的感受和发现。 从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闻捷是一个具有敏捷的观察和感受能力的诗人,他善于从看来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景象中,抓住足以说明生活的不平常的变化和意义的所在。他的诗总是程度不同地给读者一些新的东西.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是十分可贵的秉赋。在这里,我想以我最喜欢的《斯拉阿江》这首诗为例.塞里木汗曾经生过九个孩子,可是,九个孩子都是在“苦难申生,饥饿里死亡”,她从来没有听到孩子叫声娘。解放后,在分配士地的晚上,她的第十个孩子诞生了。人们除了争着要分给这个初生儿一块好菜地、一块好果园……以外,还争着给他取一个好名字。许多吉祥响亮的名字,都不能尽满人意,结果工作组长说: 分土地象山鹰生出一对翅膀 要上天吗?还靠太家飞翔 如果把眼光放远大一点, 我说这孩子应该叫斯拉阿江! “斯拉阿江”一一建投!他把全诗的思想境界,一下子就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我们引导到一个新的峰顶,辽阔的远景顿时在我们的眼底展开.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在这里,诞生的不仅是一个婴儿,而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崭新的生活。"斯拉阿江"它不仅是这个幸福的婴儿的名字,而是整个时代、整个生活激动的脉搏和前进的脚步的声臂,从这声音里,我们可以倾听到更为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全诗的最后一段,就留给人们以无穷的余味: ~ 人们只向阿里木汗提出一个希望, 请她每天黄昏抱着孩子站到门旁s 人问耕酝归来叫一声斯拉阿江! 据说:就给明天的劳动增添无比力量。 〈斯拉阿江》这首诗中表达得那么晶莹而又那么自然的新的思想,象草原上清新的露珠一样,在〈天山牧歌〉这本诗集的许多诗篇中,闪烁燃着夺目的光采。在和硕草原上,牧人们乘着酒兴,纵谈自己的志愿:把草原建设成人间的乐园。小姑娘林娜的志愿是"终身做一个卫生员”,跑遍整个的草原, “让老爷爷们活到一百岁,把婴儿的喧闹接到人间”— 她愿古老的蒙古民族; 人口一天一天地增添, 在这美丽的故乡, 实现共同的志愿--—— (〈志愿〉) 谁能不为她这个愿雪激动呢!这愿望也是蒙古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愿望,是对阻圈、对人民的无所不包的爱情。吐鲁番的年轻人,辞别可爱的故乡和情人,翻过天山,到“金色的石油城"去了,但是: 夜莺还会飞来的, 那时候春天第二次降临, 年轻人也要回来的, 当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矿工. (《夜莺飞去了》) 不难想象,当这位来来的“真正矿工”回到故乡以后,将开采出无穷无尽的幸福生活的源泉.从林娜和这个吐鲁番的小伙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在党的教养下成长的青年一代所具有的崭新的精神世界.诗人在生活中得到新的思想和感受以后,要能将 '它们很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并且很好地传达给读者,就必须凭借着完整的新的构思.这在艺术创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诗人闻捷在这方面,也表现了他的成熟的艺术才能,他往往能找到独具匠心的诗的形式,把自己想说的一切说出来.在“天山牧歌”这本诗集中,象各族人员对党和毛主席的爱戴,各兄弟民族间的团结友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体主义的新人的成长,以及纯洁高尚的爱情等等,这些为多少诗人反复讴歌过的主题,在闻捷的 笔下, 往往以其具有独创性的新的构思表达出来。 上面谈到过的《斯拉阿江》,在这一方面是一很好的例子.有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结束了象长夜一样的痛苦的生活,土地改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但这仅仅是开始,是万里矢征的第一步.耍想达到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天堂,还需要不断辛勤的耕耘.于是他俩迈开了豪迈的步伐,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了美好理想的实现而英勇地劳动着、战斗着。我想,这是诗人想告诉给读者的主要的思想。足以表现这一思想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怎样使这一思想能够新颖地(当然也必须是确切地)渗入读者内心深处、引起共呜和发酵的作用呢,这是诗人们所探求的问题。闻捷抓住了一个婴儿的诞生这一题材,完整地,然而又是独特地完成了他的诗的构思.无论是塞里木汗巳经死去的九个孩子,这个新生的婴儿,他诞生的时刻,以及他的名字等等,在整个的构思中,都具有了新的、超过诗句在字面上所表露出来的意义,并且以鲜活的形象渗入读者的思想感情,引起了有力的艺术效果。 除此以外,我还想谈谈另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哈兰村的使者》。这首诗,也具有巧妙的构思。 在哈兰村最早的共产党员——三个维吾尔族青年宣誓入党的会上,县委书记从城里赶来祝贺他们,他说:“哈兰村的使者!实现了全村人的心愿.""‘哈兰村的使者!”这句话含有什么秘密?"读者也会这样追问.于是,回忆把我也带到三年前.哈兰村的这三个青年,冒着严寒的风零,走了一天-夜,来到县委会,要求县委书记…… 他们接受全村人的嘱托, 去要一个支部、三个党员。 人们当时还不明白什么是支部, 也不清楚怎样的人才是党员 人们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 得到这些,地要动!天要翻! 县委书记亲切地笑着对他们说:“这难题我只能回答一半。要完全的答复吗?还看你们那一半答案。”~他告诉这三个年轻的使者:麦种耍出穗,先得深深地播进麦田,火柴要发出光和热,就应该燃起熊熊的火焰。县委书记的这一半答案,照亮了三个青年的心, 也传遍了哈兰村。于是 三个青年象三支火把, 点燃了全村人复仇的怒火, 三个青年象三架耧斗, 翻身的种子播进人们心田。 三年过去了,经过火热的土地改革、互助生产等运动,"哈兰村人们的心里,孕育出三个共产党员。读到这里,我们也才象全诗结尾时县委书记所说的那样:“哈兰村的使者!今天得到了全盘答案。”全诗的结构是简洁而明朗的.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这三个“哈兰村的使者",如何巧妙地完成了诗的构思,动人地表现出了兄弟民族的人民对党的热爱、党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的作用、在党所匍导的斗等中人民群众的觉悟不断的提高、以及党和人员群众之间 的血肉联系-一党的永远旺盛的战斗力的源泉。 最后,我想谈一谈《夭山牧歌》中的作品的另一特色,那就是由天山南北的风光和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性格、风习所构成的新的牧歌的色彩。 作者在娓娓动人地为我们描叙这一切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炫新猎奇,而往往是服从全诗主题的需要,成为整个构思的一个有机的部分,给作品增添了光彩,在《晚归》这首富有牧歌风味的短诗里,作者着力表现的,是集体化以后草原上牧民们幸福的生活。在《大风雪》里,作者出色地勾画出一幅大风雪的情景,但是渗透全诗的都是"我们勇敢的哈萨克对于祖国的无限忠诚。”吐鲁番的夏天,被诗人描写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尽管如此酷热也热不过翻了身的维吾尔农民的劳动热情,以致诗人自己最后也不得不怀疑"吐鲁番的夏天是酷热的?"最有趣的是在《新村》这首诗里,作者巧妙地把大戈壁上“经常以神奇的变化欺骗人的眼睛”的幻影,和大戈壁上出现的第一座新村的景象放在一起对此,新颖地完成了人们常说的“把幻想变成现突”的主题。 此外,闻捷的诗作,挝抒情的风格上,在语言的锤炼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在《天山牧歌》里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由于篇幅所限,就不细谈了。 人们认为闻捷的《天山牧歌》在开国十年来出现的反映兄弟民族地区现实生活的诗作中,是比较优秀的一部.这样的评值是恰如其份的.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说出我读完《天山牧歌》以后的印象,我会说:这是一部表现出了新的人、新的生活的新的牧歌。 陈骢 原名杨志一,湖南芷江人。中共党员。 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0年后历任《文艺报》通讯组、文学评论组、理论组组长《艺术教育》杂志主编,《文艺研究》杂志编委,编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会长、顾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