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 说《复仇的火焰》
洪子诚
闻捷在延安时就开始文艺创作。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战斗,后又随军来到新疆。解放战争和建国后一段时间,主要职业是记者,这种工作条件使他有比较开阔的生活视野,有较高的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叙事本领,这些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不是没有影响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这段生活,更是他后来那些重要作品的素材来源。 闻捷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的有两个部分,一是五十年代前期创作的《天山牧歌》,一是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天山牧歌》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变迁,歌颂他们骁勇、豪爽、热情的性格,揭示他们在新的时代里,在生活风习、思想情操和感情方式等方面产生的新的因素。这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尤其是其中表现爱情生活的作品,给我国新诗中的爱情诗,带来了新的主题、形象和美学境界。在艺术上, 这些作品大都有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动作,但在实质上它们是抒情诗。作者注意把"情节"提炼得很单纯,适于感情的表达,在语言运用上和在节奏上又注意歌唱性,而把叙事和抒情两种对立因素统一起来,通过叙事来抒情。 《复仇的火焰》原计划写三部,第三部未及完成就因发生"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只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章节。第一、二部写成于一九五九和一九六二年。这是一部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众多的人物关系和性格冲突,来表现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作品。长诗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反动叛乱为题材。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注意它的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这部长诗有比较宏大的规模,可以看出诗人在追求史诗式(有人称为“诗体小说”的宏伟结构。在第一部中,几乎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表现这场叛乱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政治力量,并交错地安排下复杂的矛盾纠葛的线索:一方面是解放军向西北大进军时在新疆各阶层中引起的强烈震动,使草原上原来就复杂的矛盾激化,另方面,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美国反动势力不甘心放弃新疆这块战略要地,妄图利用哈萨克民族反动人物的野心建立"哈萨克王国"。而已被驱赶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妄图利用在新疆的残余势力,制造事端。刚愎自用的哈萨克惯匪乌斯满 则周旋于不同政治势力之间,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在哈萨克民族内部,又存在穷苦牧民与牧主头人的矛盾,劳动人民中觉醒者与受敌人蒙蔽者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线索的组织安排配置,虽说并非没有可挑剔之处,但确实显示了作者构思上的功力和苦心。 第二,这部长诗塑造了一些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而身世悲惨的少女苏丽亚,哈萨克一代新人叶尔纳、沙尔拜,坚强、智慧的化身的哈萨克老牧民布鲁巴等。反面入物中,麦克南、忽斯满等形象,也都有自己的个性。最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牧民巴哈尔,这是一个具有某种程度的复杂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个出色的英雄、出色的骑手,另方面,又有浓厚的狭隘部落观念、落后宗教意识和对个人幸福追求的短浅目光。后者,由于受到反动头人阿尔布满金的引诱、蒙蔽和煽动,发展成他性格的主导方面,而堕落为叛匪中的一员。作者遵循巴哈尔性格发展逻辑,表现他这种堕落而后逐步觉醒、悔悟的过程。闻捷不仅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内部的矛盾。一个勇敢的劳动者这种复杂曲折的生活历程和内心矛盾过程,在我国新诗的叙事作品中可以说是不多见的。闻捷的创作提供了这样的经验:人物性格的单纯化,不一定是叙事诗人物性格刻画的唯一特点,也可以从较大的规模上去多方面展示社会矛盾和性格侧面。但是,这部长诗第二部对巴哈尔这种性格复杂性的矛盾的表现,有了削弱。 第三,在艺术上,闻捷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叙事才能,并把《天山牧歌》中的牧歌情调与气势磅碍的历史叙述结合起来。其中,对于巴里坤草原的风光,对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习俗的描写,构成了色彩绚丽的风景画风俗画,增强了作品的抒情的风格,特别是第一部的"静静的巴里坤",第二部的"草原婚礼"。长达数百行的对草原婚礼的描写,根据哈萨克民间的"劝嫁歌"、"告别歌"、"挑面纱歌"等改编发展而成的优美诗行,可以当作独立的抒情作品来读。 这部长诗,由于规模较大,又没有来得及作进一步打磨修饰,有的诗句显得粗糙。另外,第一与第二部之间,由于整体构思上有所变化,造成情节、人物性格上的某种脱节,上面讲到的巴哈尔这一人物的位格未能更充分展示,即是一例。 ---引自季羡林主编的《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