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生活的牧歌 爱情的升华 一伊萨科夫斯基与闻捷的爱情诗比较 王升 邢玉敏 一、同中见异的主题- (一)军旅与劳动 爱情,自古就是文学家们所吟咏的永恒主题,但在众多风格各异的作家文人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迷人风姿。 伊萨科夫斯基的爱情诗多描写日常生活与军旅生活,其中军旅诗五首,与他生活的时代也与他有意倾向军旅生活描写有关。但对现在更有影响而且被人传诵的是他的军旅歌曲,如世人皆知的《卡秋莎》,正因为有这样的诗与歌使得伊萨科夫斯基在世界的知名度高于闻捷。 伊萨科夫斯基的爱情诗大多是在对生活材料进行诗意的提炼和组织后,用形象性、抒情性的方式把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展现在诗中。如在"苹果花梨花盛开轻雾荡漾的河岸边,走来唱着歌思念着战场上的心上人的卡秋莎"(《卡秋莎》);"顺着弯曲的小径、带露的草坪,我送姑娘回来在房子旁边向姑娘求爱的"(《沿着带露的草坪〉);"姑娘爱着心上人,伴着红莓花儿的开和败却是不敢向心上人表白的"(《红莓花儿开》);"以音键是黄色的手风琴为凭借,姑娘与送她回家的青年恋人不愿分离的缠绵的"(《送行》);"我带看蓝皮的诗集在年轻的沙沙响的白桦树旁等你,白桦树已被砍掉了而我们的诗集还没有读完的。"(《白桦》)等。伊的爱情诗尽显主人公个人的情感生活,有明显的个体性。 而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闻捷,把诗人的热情大都倾注于对党和领袖、对新中国和新生活的歌颂,其爱情诗也多是把这种爱情与建设新生活的劳动与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如他的爱情诗集《吐鲁番情歌》、《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种瓜姑娘》、《舞会结束以后》、《金色的麦田》、《告诉我》《果子沟山谣》《赛马》、《爱情》等就赞美了新疆天 山南北维吾尔、哈萨克和蒙古族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崇高品质和忠贞态度,刻画了他们微妙丰富的内心世界,从爱情这一特殊角度歌颂了新生活。闻的爱情诗少有单纯地抒发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大都是将这种爱情融在劳动之中,个人情感的表达不是其主旋律。 (二)观念与情感 伊萨科夫斯基的爱情诗侧重于爱情情感的传达。他对爱情心理的剖析,避开了诗以外社会政治因素的干扰,诗人们似乎乐于把爱情当作人生的价值砝码一一美的享受来体.验,甚至包括痛苦与忧愁,都是一种美好的内心经历,他多从两性关系的视角去展示男女爱情、心灵的感应。如"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询问爱的信号"(《少女的歌》);"自己美好的身影与对方美丽的容貌是不是吸引双方的条件"(《我向湖中瞥了一眼》);"更多是在双方单纯的情感表达上,互相找询,寻求心灵的碰撞"(《红莓花儿开》);即使是那首风靡全世界的《卡秋莎》也是在二战那种特殊的条件下,剥离了社会价值的判断,而重于爱情本身的价值体现和审美情感的传达,从而使其诗中人物卡秋莎也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大众情人"。 而闻捷则侧重于爱情观念的表达。他的爱情诗不单纯是男女之情,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并与政治密切相关,爱情的调子是明朗、单纯向上的,没有庸俗低级的趣味,也没有缠绵悱恻的哀怨,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青年爱情观:爱情不是小我的卿卿我我,而是两情相悦的志同道合,爱情追求高尚的劳动和崇高的理想相结合。在闻诗中总是有这样的爱情表白:"夜莺还会飞回来,一一年轻人也要回来,等他成为一名真正的矿工。"(《夜莺飞去了〉)"阿西尔已把我的心带走,带到乌鲁木奇发电厂去了。"(《舞会结束以后》)"等我成了青年团员,等你成了生产队长。"(《金色的麦田》)"可是,要我嫁给你吗?你的胸前少一枚奖章。"(《种瓜姑娘》很明显,他的爱情诗有厚重的社会色彩的底蕴,但缺少直接表达个人情感的灵性。 二、创作风格各异 (一)热烈与含蓄 在伊萨科夫斯基的爱情诗创作中,总是能看到男女恋人相爱时的亲热的描述,奔放、炽烈、坦露,人们从诗的语言中可以直接领会作者的胸臆,不须仔细揣摩,他的感情是明朗的,一泻无余。"如果可以,我想吻一吻你。"(《沿着带露的草坪》)"我要用年轻发烧的双手,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少女的歌》)"当苹果树盛开的时候,再没有更好的花朵;当我的亲爱来了,再也找不出更好的时刻。/当我把你看见和听见,我浑身就会激动起来;我整个的心灵在发热,我整个的心灵在燃烧。"(《再也没有更好的花朵》)"他们手拉着手走来,多么亲切又愉快;只可惜小路太短了,很快就得分离开。"(《送行》)"他又从我的身旁走了过去;青年呵,难道你真的不知道,我热爱着的就是你。"(《他住在我们村里》)"亲爱的,把手伸给我吧;在我们分离告别的时候;/而我已经不会忘记,我将整夜地想念着你。"(《离别》) 同样也是描写男女青年的这种爱恋的闻捷却是另一种风格,在爱情的表达上总是:含蓄、曲折、隐晦、细腻入微。"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小伙子夏天在果园里度过,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说出那句话吧,种下的爱情已经收获。"(《苹果树下》)"年轻人走了,眼睛传出留恋的心情;/年轻人爬上油塔,从彩霞中望着心上的人;"(《夜莺飞去了》)"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三弦琴挑逗 姑娘心弦;嘴唇都唱得发干了,…铿吝的姑娘呀,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葡萄成熟了》)"你爱听我敲一敲手鼓?还是爱听我拨动琴弦?…你到底爱琴还是爱鼓?你难道没有做过比较?"(《舞会结束以后》)"你问我有什么愿望?请看我 的两只眼睛;…你脸上装出对我冷淡,心里却盼我留在你身边。"(《追求》)"马儿走慢一点,马儿靠拢一点,我心爱的人呵,有许多知心话要谈一我是一个聪明的姑娘,怎么能叫他有一点难堪?为了堵住乡亲们的嘴巴,最多轻轻打他一鞭。"(《赛马》)"小伙子不前也不后,走在她身边三尺远的地方。"(《收工以后》) (二)绚烂与质朴 二者同样是在如诗如画的氛围里描绘恋人的图画,伊萨科夫斯基却更多地抒写了带有明亮的感情色彩的绚烂词句,如苹果花、梨花、红莓花、樱桃花、草、葡萄、芦苇、白桦、麦田 …夜茑、手风琴等一一这些丰富的意象抒写有时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如"红莓花开了一一已经凋零。"(《红莓花儿开》)就是用一个花的开与凋的过程象征自己向心上人求爱不得的过程。再如"我的晚霞,我的姑娘。"(〈请你听我,美好的姑娘们"在什么霞光里成长。""我向湖中瞥了一眼》)在诗中出现的同一景象不仅是主人公的心上人的美好象征,而且也更加衬托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一种神往和追求:"当苹果花盛开的时候。"(《再也没有更好的花朵》)"苹果树上的花朵片片猾零。"(《孤独的手风琴》)"夜茑也只有呆立、沉默。"(《我向湖中瞥了一眼》)这些意象在诗中总是与主人公的心情相呼应,足见作者的独运匠心,融景于情,笔到"形"现 "神"生。 闻捷的爱情诗里虽然也对这样的景物有所描写,但却显得质朴得多。如也写了苹果树、麦田、河边、牧场、夜茑、手风琴等,伊诗里的花多是盛开与凋谢,而闻诗中却含苞待放。与伊诗中的相关的描写相比,闻诗中则多了叙述的成分,不如伊诗中的诗化语言色彩鲜明,在气氛的营造和人物的衬托上都显得不如伊萨科夫斯基的描定来得浪漫而多情。 (三)自由与韵律 闻捷与伊萨科夫斯基的诗多是四句一节,同中有异的是闻捷的诗作句式比较整齐,每行字数不多,属于短诗行。每诗必有韵律,有的诗一韵到底,如《金色的麦田》等,用的是江阳辙,闻的爱情诗中,用江阳辙的占全部爱情诗的三分之二。整首诗中每节换韵的也有,如《舞会结束以后》等。而伊诗比较自由,相对倾向于长诗行形式。它们的主导语调不是轻快、活泼,而是舒缓、柔和,而过长的诗行一般被认为过于沉重,节奏松散,但伊从易于接受角度将其截短,遵守诗律,在整齐中加人变化,以求得声音多样化。尽管伊萨科夫斯基的许多作品被谱写为歌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民歌的典范。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使之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这正是诗歌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 三、作者背景不同 (一)生活经历不同 伊萨科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诗歌主张与实践代表了苏联文学创作的一个主导倾向,即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伊萨科夫斯基明确提出,诗也要有具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意义,"掌握诗的秘密,首先在创作上要有独立性,就是说要用那种只有你才有的、而不是其他人所共有的方式去叙述它,并且叙述那种只有你才能够说出的事物,因为你在生活中亲自看见过它,亲自反复思考过它,你对它有许多亲身的感受,…它不但对于诗人自己或者一小群人,就是对于极广泛的各种读者层也是重大而有趣的。" 而闻捷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失去父亲,和母亲与妹妹相依为命,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与劳动的快乐。闻捷总是以饱满的激情来进行生活和创作的。他后来随军到新疆,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愉快开朗的个性.点燃他的创作激情,还有他对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风情、民间传说和诗歌的充分了解。因此才有了他单纯明朗优美的诗歌形象:新疆兄弟民族青年男女美好的精神境界和纯洁坚贞的爱情。同时,闻诗形象的单纯明朗还与建国初期人们思想感情的单纯明朗是协调一致的,而爱情与劳动、理想的结合,也是50年代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 伊的爱情诗与闻的爱情诗的差异还与文艺美学观有着重要的关系。亚里斯多德提出的"灵感说"、"宣泄说"对苏联诗歌形成"直抒美"的传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强调抓住心灵一刹那的悸动,充分调动想象和创作情感,正是那一时期苏联的诗风。而在中国则主要强调"文贵含蓄"这种传统的审美观点,这也正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爱情诗常常在不自觉的创作中就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主要原因。 原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