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长江万里的油印本 沈晓昆 2010、6、3、笔者在网上觅得广西一家书店6月1日才上的一本闻捷的书。从书影看,是《长江万里》的油印本。书背上显示有闻捷的名子。但从所附的图来看,是油印本。有套色、有图。作者并不是闻捷一个人,而是有张永枚、杨大矛、江明、柯原、忆明珠、吕远、沙白、贺云、唐奇、贺敬之等多位诗人。出版社是东风出版社。无出版时间、书有189页。收到书仔细查看,东风出版社只是模仿正式出版物,并不是由那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封面右下角上用原子笔写有“中文系晓峰藏书”的字样,内页有“峰六八年五月二十”字样。从该书所收诗的最后时间看,是1964年5月29日。也就是说,这个油印本的印制时间在1964下半年到1968年上半年之间,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这本书究竟是那所大学中文系刻印的,是提供给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还是出于其它什么考虑印的,为什么会署上闻捷的名子,印数有多少,这些都有待考证。 《长江万里》是闻捷先生生前最后一部力作。文革中,因抄家使书稿第五片段丢失,致使《长江万里》成为残章。这次收集到的《长江万里》诗集,以闻捷的《长江万里》作为书名。书中收有长江万里中的五个章节,即“流向晨曦朝霞的太阳、“航行在波光粼粼的波光上”、“我们酣战在沙洲之上”、“一个命名的诞生”、“端阳节放歌”五章。 《长江万里》一书中的《长江万里》的第一片段“流向晨曦朝霞的太阳”曾发表在《人民文学》1963/03上、《长江万里》的第二片段“航行在粼粼的波光上”曾发表在1963年2月19日《人民日报》上、《长江万里》的第三片段“我们酣战在沙洲之上”曾发表在《上海文学》1963/02上。《长江万里》的第四片段曾发表在《雨花》1963年/3上、《长江万里》的第六片段“端阳节放歌”曾发表在《甘肃文艺》1963/4上。这个油印本,能将已发表《长江万里》各个片段汇集在一起印出来,显然是下了点收集功夫的。因为就《长江万里》的全部章节而言,集集成书出版,是到了1985年5月,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关于《长江万里》创作成就,文学评论家周政保、诗人宁宇都曾经撰文,认为是闻捷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是长篇叙事诗与政论诗的结合,大气磅礴。但未能引起诗歌界、文学评论界的充分重视。 诗人宁宇这样评论道“诗人放歌长江,实际上是在讴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赞美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发不屈不挠前进着的中国人民!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爱国主义激情和对人民深沉的热爱,构成了《长江万里》这部抒情诗的思想倾向。气势磅礴、大起大合的手笔,反复吟叹、铺陈排比的手法,又构成了《长江万里》这部抒情诗的艺术特色。”《(长江的儿子》 1984年1月) 宁宇还写道“《长江万里》的构思,在内容上,以中国三千年浩荡起伏的历史为经线,以长江流域两岸百万平方公里山河变迁为纬线,打算交织成一部数万行抒情长诗。在诗艺手法上,闻捷作了大胆探索,运用自由体长短句,汪洋恣意,放歌长呤,大手笔来写长江,借华夏母亲河来歌唱三千年的中国,力图做到艺术手法的多样与丰富深厚的内容统一。”(《闻捷在上海》 2002年8月) 文学评论家周政保则写道“他(闻捷)怀着强烈而深厚的时代责任感,从一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悠久的、充满了艰辛与苦难的历史旅程中,开掘出一种辽阔的奔突品质与令人重新奋发的战斗气概。这就是《长江万里》所体现的艺术力量—即使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力量仍然具有鼓舞人们振兴自己民族的美学价值。……可以说,在诗人的全部歌唱中,还没有涌现过这样激越高亢的诗情。”(《闻捷的诗歌艺术》1986年6月) 值得镇江人自豪的是,闻捷的《长江万里》,是在诗人深入家乡、体验生活后创作的。在长江万里的第二片段中,闻捷先生提到了许多镇江的地名,这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在诗的每一章最后,闻捷先生都署有“1962年10月—1963年1月写于江苏丹徒”。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闻捷先生自己生前曾经说过“大江东去的雄放气势,曲折跌宕而又永不疲倦的航程,一泻千里,日夜奔涌,流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战斗不息的民族精神。长江,既有我们民族的特色,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要写部长诗,用五年或十年时间,写出一部《长江万里》!”(引自周适、应天士《闻捷在家乡》1980) 如果闻捷先生今天还活着,当他看到飞跨长江的润扬长江大桥、看到高资新崛起的二重基地、看到退水还湖的金山湖、看到崛起的丹徒新城……他一定会以诗人的豪情,为我们写下长江万里的新诗篇。
2010、5、30、于四川绵竹援建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