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文学大师茅盾评闻捷的诗 ——读茅盾眉批本《河西走廊行》 沈晓昆 茅盾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先躯。茅盾先生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用很多时间详读各种文学作品,在四十多册上留下了或详或略的眉批,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珍贵史料。茅盾先生的这些批注,写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写这些批注的时候是任文化部部长。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会1996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4种。在茅盾先生阅读、批注的四十多册书中,也有闻捷先生的《河西走廊行》诗集。 《河西走廊行》是闻捷先生1958年的写下的一本诗集。这一年,闻捷先生作为甘肃日报的记者,绝非大部分时间活动在河西走廊。用闻捷先生自己说的话“这些组诗的目的是歌唱大跃进中的河西走廊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事物、新人物。”,“我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地方,我感到有一股暖流,整天在我胸中激荡,促使我时时想放声歌唱”。但笔者以为,与《天山牧歌》诗集相比,这本诗集毕竟写得匆忙了些,未能很好精雕细刻。 文学评论家胡采对《河西走廊行》的评介是“如果说,在《天山牧歌》和《水兵的心》那段时期,闻捷的诗,主要是以精致深情的力量扣人心弦,那么,在《河西走廊行》时期,他的诗,就以粗犷和豪迈的气势在冲激着读者了。……我们能够从《河西走廊行》诗集中,看到诗人往昔的精致和深情的美。但是,应当看到,从精致深情到粗犷豪迈,这对闻捷的诗来说,却显然是一种新的发展和变化,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与变化,是和整个时代气势分不开的,是和诗人自己在沸腾的战斗生活分不开的”。胡采先生在肯定闻捷先生诗的长处时也指出,由于是政治即兴诗,应时而作,诗集中的一些诗内在思想和激情力量不足、对人的或者或者事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不够,感人力量不深。 而在文学大师茅盾的眼中和笔下,对《河西走廊行》又是怎样的评介呢?《河西走廊行》有诗82首,茅盾先生的批注竟有52处。茅盾先生对闻捷先生的诗,既有肯定,又有批评。肯定的同时又指出不足。不光评诗的优劣,还指出其优劣的理由。对《红柳咏》的批语是“此诗好” 、对《党水北流》的批语是“此诗好,有气魄,可谓‘气宇轩昂’”、对《千佛灵岩》“的批语是”、“比较好”。对《沙岭晴鸣》的批语是“此首意境新颖,章法严谨,但练字工夫尚有未到家处。” 除了茅盾先生认为好、比较好的诗外,茅盾先生总体认为“平铺直叙是这些小诗的通病” (《素描峡东》诗旁写下的评语)、“作者的抒情诗,少含蓄,无余韵悠然之味,尚须练句练字”。 (《祁家店水库》诗旁写下的评语) 对于一些写得平平的诗,茅盾先生还具体地指出诗何以平平的理由。对《点歌》的评语是“平平,五言诗不及作者的自由诗”、对《古城晚眺》的评语是“平平,因为写景是一般化的,并不能显出这是特定地点。”、对《绣壤春耕》的评语是“平平,因为没有地方色彩”、对《初进走廊》的评语是“写景也只平平,未能自铸新词”、 对 “”对《万里长城》的评语是“平平,没有新的意境”、 对《黄羊镇》的评语是“平平,笔势平、意境亦平”、对《桥湾城》的评语是“平平,没有笔歌墨舞的热闹气氛”。 茅盾先生既提出了诗的不足之处,又提出如何将诗写得更好的建议。对《柴湾颂》有两条批语,一是“此两章如能用瑰丽的想像和比喻则更佳矣”、二是“此诗颇有白氏新新府的味道,本章最后两句点出主题,惟可惜诗句稍欠瑰丽,而音调亦不高亢。” 对《小香》的批语是“应当力求精练,并且创造新颖的表现方式”。 茅盾先生的这些精辟评语,不单单是就闻捷先生的诗而讲的,就是对写诗者来说,如何克服写诗平平的毛病,也是极有启发的。 闻捷纪念馆已收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文库四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那里看到茅盾先生这些眉批真迹的韵味。 1960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三次代表大会上,茅盾先生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的报告,谈到了闻捷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茅盾先生说“叙事长诗的另一种形式可以闻捷的《动荡的年代 》作为代表。这是《复仇的火焰》的第一部,描写新疆人民的解放,……这些散文式的句式极为洗练,甚至比五言、六言、七言等民歌体的诗句更为洗练。章法很严谨,………随着故事的发展,诗的意境有时象金鼓齐鸣,有时象繁弦急管,但整个来说,它的格调是高亢的,色彩是鲜艳的。”对闻捷先生的这部作品给予以充分的肯定。茅盾先生在讲话中还提到了闻捷先生的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 茅盾在其一九六O年日记中,有为中国作协扩大会作报告而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记录和怎样写报告的情形。茅盾先生写道“写法是从分析作品入手,不取空谈”、“盖要品评具有个人风格之作家,指出其不同之风格”、“最费时者仍是举例,往往两例相权,筹思推敲,至再至三”、“至于阅报之作品,论文,共约千万字,阅时二月余,主要在晚上读,因为白天仍有杂事须处理,而开会亦占去一部分时间”。要知道,茅盾先生其时是在文化部部长任上啊,工作十分繁忙。三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记有“阅完闻捷的诗选《生活的赞歌》。” 这样看来,茅盾先生生前读过的闻捷作品至少有《河西走廊行》、《生活的赞歌》、《复仇的火焰》、《祖国!光辉的十月》四本,或许还不止这四本。茅盾先生的藏书中已有《河西走廊行》眉批本正式出版,或许还会有《生活的赞歌》、《复仇的火焰》的眉批本。日后可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或茅盾纪念馆的茅盾藏书中去查找查找,或许会发现有关闻捷先生及其作品的新史料。 2010、02、26、 2010、03、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