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一 面 王春森 我在六十余年生活中仅见过一面的不少,可至今仍留在记忆中的,只有一次,那就是一九六三年与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闻捷同志的一面之识。 那是闻捷同志到故乡丹徒县挂职深入生活期间的事。当时23岁的我正作为工作队员在茅山老区的荣炳公社蒲圩村(公社所在地)搞社会主义教育。这个时期闻捷同志曾先后三次来蒲圩村走访年过七旬还在为生产队放养耕牛的老贫农孔排子,和他拉家常,还为他代写家信。记得我见到闻捷同志,是在他三访老贫农后,在食堂里用餐时不期而遇。当我知道坐在对面吃饭的是闻捷 同志时,就有点冒失地问他:“听说你三访老贫农孔排子,是不是预备写他的事迹?”闻捷同志微笑着回答说:"不!我只是同他聊聊家常,知道些情况罢了。如果要写,你倒可以写写他。"大诗人的答话出乎我的意外,我顿时有点嗫嚅地说:"这……"闻捷同志又微笑着说"去不去写全凭你自己拿主意",给了我一个"噢"的下台阶。随后闻捷同志与别的同志又谈开了。 如今细想起来,为何自己大半生所遇众多的一面之交中,唯有与闻捷同志相识的这一面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怕是从这一面表现出的闻捷同志人格魅力所深深刻下的铭记有关吧!他这人格魅力的具体所在,我深切地感到,正在于他向群众接触中表现出来的服务意识。所谓平民意识,就是说他尽管参加革命几十年,成了中共高级干部(他曾任新华社社长等职),但和群众接触,不管是年长的, 还是年少的,都没有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形同家里人亲切感;他当时尽管已是在全国文坛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但和群众接触,不论是目不识丁的老农,还是有些知识的青年都没有给人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是形同朋友的亲近感。所谓服务意识,就是他在同群众接近中总是乐意帮助群众办些看来是琐碎的小事,比如据我所知,就在三访老贫农孔排子期间,他就曾应老人之请,帮老人写好了家信。他做这件事时是那样的随和自然。上述两种意识表现的人格魅力,其实表现的正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且加以弘扬的。 我对诗歌这门学问是门外汉,当然没有能力去研究他一生积极探索并为之作出早有定评的贡献的新诗创作。但正是基于上述想法,所以在自己有幸担任丹徒县政协委员以后,深感有责任在这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此,1993年向县政协提出提案建议举办闻捷同志诞辰70周年纪念活动(包括纪念会、出纪念闻捷专辑《丹徒文史资料》等)主持政协工作的魏楚宾副主席非常重视,召开主席会议专题研究,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建议。当年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举办的纪念会搞得十分庄重、十分热烈。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中国文联主席曹禺、著名诗人臧克家、袁鹰等为此题词或发来贺电贺信,中国文联、人民日报文艺部、《诗刊》、上海市文联、作协、甘肃省作协、江苏省文联、作协、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政协文史委及《文学报》、《电视.电影.文学》等杂志社的领导、镇江市委、丹徒县委与市、县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闻捷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和丹徒各界人士代表等200多人参加了纪念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沪宁及镇江市、丹徒县的新闻媒体等都作了报道,镇江日报还特辟了专栏;纪念会后还开了闻捷诗作研讨会;连同县政协文史委编辑,我为之审校纪念闻捷专辑的《丹徒文史资料》,都对学习、弘扬闻捷同志的革命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生了很好的影响。 今年,县改区后的区政协,对我在政协委员岗位上退下来所提提案关于 纪念闻捷同志诞生80周年的建议,仍然十分重视并予以采纳。从我两次关于纪念闻捷同志的建议都被采纳这一面,足以充分表明,故乡的人民和组织一直没有忘记"跋涉过万水千山"、丹徒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和著名诗人闻捷同志,并且坚持采用纪念会等载体,学习并弘扬闻捷同志的革命精神。作为在丹徒工作了40余年的外乡人,我衷心地希望并相信:正在同心协力建设新区的丹徒人民和组织,将会 采用更多的载体来纪念、宣传闻捷同志,以接力的形式,不断学习弘扬闻捷同志的革命精神,把丹徒建设得越来越美好。闻捷同志的革命精神和故乡同在!和中华民族同在! 本文刊登在丹徒文苑2003年第3期 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3年3月25日 16时3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