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想起《花环》和《火炬》 一一纪念闻捷诞辰80周年 徐培鸿 翻开今年第二期《随笔》杂志.见到《江上春归》的题目下,署名是是袁鹰。见到袁鹰的名字,不由得想起诗人闻捷来。今年是闻捷同志诞生80周年,也是闻捷、袁鹰访问北非阿尔及利亚和南亚巴基斯坦40周年。闻捷除了在抗美援朝期间到过板门店外,这好象是他唯一的一次出国访问。我有幸曾于1963年秋天听过他出访回来的报告,地点在水陆寺巷招待所饭厅。那是一个比较闷热的晚上,饭厅里坐了不少听众,而天井里却挤得满满的人。我一边听,一边记;跟着他的报告也好象去了一趟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只可情我的记录本在"文革"中散失了,但他那高大的身影,平易的态度,仍历历在目,他那文雅的谈吐,爽朗的笑声,仍在耳边回响。 在纪念闻捷诞生70周年的1993年,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曾致信丹徒县委,信中称:"闻捷同志是优秀的人民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是过去年代的历史足音,在今天仍然是启人心灵、催人奋进的时代新声。我理解为这是对闻捷在新诗界的历史地位和他的诗的历史作用、现实意义作了实事求是的又是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闻捷,回顾诗人走过的艰难道路,发扬他的革命精神,研究和学习他诗歌创作的优秀成果,不仅对继承和发展革命文艺传统,促进新时期诗歌发展乃至文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鼓舞家乡人民和广大读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都有重要意义。 闻捷曾在沙场战火中出生入死,曾在天山风雪里跋涉奔波,曾为祖国母亲的今天和明天纵情讴歌,也曾为中国人民与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深厚友谊谱写篇章。他的《全集》我虽然还未读完,但他与袁鹰访问阿尔及利亚所写的散文集《非洲的火炬》和访问巴基斯坦所写的诗集《花环》我都反复读了数遍。 两位诗人以中国作家的名义,于1963年8月下旬出访,翻译刘进相随。先到了阿尔及利亚,后到了巴基斯坦,9月上旬回国。具体日期从现有发表的文字中已无从查考。但到达巴基斯坦是8月31日是确定无疑的,《人民日报》1963年9月3日第三版载:"新华社卡拉奇三十一日电:中国两位作家闻捷和袁鹰今天上午到达卡拉奇。他们是应巴基斯坦作家协会的邀请前来巴基斯坦进行友好访问的。这两位中国作家在机场受到巴基斯坦作家协会代表的欢迎,他们还向这两位作家献了花环。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参赞朱汉民也到机场欢迎。这里顺便说一句,有的书上说,"闻捷率领作家代表团访问了巴基斯坦"这是有误的:(l)当时的报道没有这样的表述;(2)有代表团就有团长,谁是团长呢?"闻捷率领"似乎闻捷是团长了,但访问巴基斯坦期间,诗人几乎跑遍全国,从卡拉奇到拉瓦尔品第.从白沙瓦到拉舍尔到达卡(当时属东巴.现在是孟加拉国首都),走到那里写到那里。路过缅甸仰光等候飞机回国肘,在机场两人商定将出版一本诗集,取名为《花环》。在《闻捷全集》的第377页和443页各有一张他戴着花环的照片。花环,金纸剪成的,银线织成的.铜丝和尼龙丝编成的,玫瑰花和茉莉花缀成的;针形的,圆形的,心形的,星形的。花环戴在客人的脖子上,象征着友谊,传递着温馨。我统计了一下,在《花环》一书中,有闻捷诗22首,开头序曲也为闻捷所写,不长,只有八旬,录如下:"你们采摘心田的玫瑰,编织迎接客人的花环,双手捧起彩色的芳香,将友谊挂满我们胸前。我们倾注心坎的清泉,抒写这卷短小的诗篇,答谢主人的深沉情意,纯洁有如冰山的雪莲。"他在〈花环》中这22首诗的题目一律是两个字,如喷泉、泉边、边境;如诗哲、歌手、巧匠;如黎明、黄昏、夜市等,信手拍来,俯拾即是,但都反映了他对巴基斯坦人民的情谊,对山区的牧民,孟加拉湾的船工和乞丐,都毫无保留地,不加修饰地显露出那颗真诚坦荡的拳拳赤子之心。原来,巴基斯坦文学研究院将这卷诗篇译成乌尔都文出版,多情的主人接受了客人的答谢。 《非洲的火炬》是用散文形式反映他们访问阿尔及利亚的感受。闻捷写的有奥雷斯山赞、君士坦丁"圣战者",卡士巴人、奥兰教授、伊特拉山上,除最后一篇署63年秋于阿尔及尔外,其余四篇分别署为巴特纳---上海,君士坦丁---上海.阿尔及尔---上海,奥兰---上海,可见这四篇最后成稿于上海。此书取名为《火炬》,意在反映非洲人民的觉醒。阿尔及利亚的8月,天气很热,从早到晚,常常是汗流浃背,闻捷仍提议走出阿尔及尔,到外地去,到山区去.去看望刚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普通人民,去听听挣脱殖民主义锁链的奴隶的心声。他们访问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的军官和战士,互相倾诉为自由独立而战的战士心情,表示这地球上只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还没有完全消灭,我们还要一起共同战斗的决心。他们参加了边境小县牧民的婚礼,顾不上羊肉拌杂粮的民族食物,油腻而且停留着许多苍蝇,主人刚说声请,闻捷就举起羹匙吃起来,并大声赞美好味道,他懂得牧民的心,懂得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访问一所烈士子女学校时,诗人的眼睛里总是含着泪水,没有多少话说,只是将几个年龄较小的孤儿紧紧地搂在怀里。闻捷的诗人气质,最突出的就是那颗赤子之心,那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之心,而它是同世界上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紧紧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袁鹰还在写诗,写文章,如果闻捷不是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如果闻捷还在,这40年将会为人们留下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啊!这位跋涉过万水千山的游子,一定会再次借用长江那磅礴的气势与歌喉,为家乡步入小康而放声歌唱。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他,一定要像他那样"永远忠诚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象旋转的行星环绕着太阳"。 . 2003年4月 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13年3月25日 16时4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