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怀念闻捷   

朱志成 贾兆才

丹徒县石马乡,是诗人闻捷的故乡。

闻捷(1923-1971),原姓巫名之禄,参加革命后曾用笔名赵文节、闻捷。

闻捷生于1923612,父亲是一个铁路小站的站长,因过早去世,幼年的闻捷随母回到丹徒县高资镇。14岁因家贫辍学,进南京鑫记煤店当学徒。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闻捷溯江而上,辗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同年3,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6,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9月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自此,他在中国革命的圣地一一

延安学习、工作、战斗了近十载。亲耳聆听毛主席的声音,亲身领会党中央的教诲,从一个不足17岁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

他来到陕甘宁边区,担任过编辑、记者,他以"赵文节""闻捷"的名字发表过许多新闻报道、短篇小说、特写、散文、诗歌,他还创作了大型历史歌剧〈翻天覆地的人〉。

解放战争时期他随王震同志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随军到了新疆,先担任过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主任,又挟着一卷铺盖提着一只热水瓶来到新疆分社任社长。

他深入煤矿,走访南山,了解纺织厂,阅读〈古兰经〉,努力反映帕米尔高原牧民们在旧社会的苦难和走向新生活的欢欣;他写下的维吾尔族百岁老妈妈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通信的催人泪下的故事,传遍新疆南北和军营;他呼吸着天山牧场的新鲜空气,结识了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以满腔激情歌颂勤劳勇敢的新疆各族人民,以清新、明丽的笔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支〈吐鲁番情歌〉唱出了美丽的边疆风情,一首〈天山牧歌〉,使我们仿佛看到嫩绿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

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过板门店谈判的新闻报道工作,参加过甘肃人民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他驰骋河西走廊甘南草原,他熟悉玉门油田林立的井架,他领略过敦煌宝窟的灿烂文化……。于是,他用诗记录下

甘肃人民高歌奋进的伟大步伐。1958,他有幸随朱总司令视察甘肃,领导人的革命风范、慈祥笑容和深刻谈吐铭刻在诗人的心灵。因而,他热情而忠实地写下了组诗〈朱总在河西〉。

他在两次入疆期间,先后碰上了新疆东部的叛乱,亲眼看到哈萨克人民经历的又一次磨难和又一次觉醒。七八年间,这一历史事件在他的脑海中翻腾涌动。为了反映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记述在这

场斗争中我党我军和哈萨克人民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和叛匪们的罪恶,为了歌颂光明,唾弃黑暗,他构思了气势宏伟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第一部刚刚发表,就震动了诗坛文坛,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1960,闻捷同志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后来,他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战舰上,他与水手们促膝谈心;深山里,他采访过许多士兵;在上海,他参加过京剧〈海港〉的创作;他从江南的田埂上跨出国门。

1963年夏,闻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使者,出访过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在国外,他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到山区,看望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普通人民,倾听旧日奴隶们的心声;参观边境哨卡,与当地乡

亲一同吃腥腻的杂粮"库斯库斯"。他记下了英勇的村民和勇士们的名字,他拥抱过伊特拉山区的儿童,他看到巴基斯坦农民种植的黄麻,他也了解了孟加拉湾头的乞丐和船工。

1962,组织上安排闻捷回故乡体验生活,并任中共丹徒县委常委。

远去的大雁飞回了旧巢,远征的游子扑向母亲的怀抱。那年,39,体格魁梧,四方险,面孔黑红,头戴一顶鸭舌帽,手提绿色帆布包,笑嘻嘻地跨上家乡的土地,走进乡亲们中间。人们从这位诗人身上很难找

到当年"网子"(闻捷乳名)的形象。可是,,却清清楚楚地记得家乡的山山水水。

"我是长江的儿子",他说:"我家门前有条小路,一座老祠堂,他伫立在祠堂前深情地回忆着:"父亲死后,我跟母亲来过,为还债的事,我还小,只记得是流着眼泪回家的c"他登上高资的香山,是那样熟悉;他漫步在临江大堤,是那样怡然;他吃上香醋酱菜,是那样可口;他躺在家中的板床上,睡得是那样的酣甜。当他看到敬老院的老人们过着幸福晚年生活时,父辈艰难岁月的情景便油然而生。叙不完的乡情,改不掉的乡音,这哪里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分明还是那个刚刚长大的"网子"

远离家乡的游子回到家里,哪有父老乡亲不格外高兴格外关心的?他每到一处,干部乡亲们总想款待一番(那时,也就是加两个菜),可是,他总是婉言谢绝仍去食堂排队买饭,早晨一碗稀粥两只馒头,经济实惠。江心公社的领导看他写材料到深夜,让食堂老陈煎上四只鸡蛋送到宿舍,他却亲自送回食堂请陈老伯吃。有时到村里工作,晚上赶不回县城,他也不住招待所,坚持与农民抵足而眠。

也许,今天有人说,这是生活小事,哪里还有大诗人的豪放?殊不知,这是在饥馑灾荒的年代!其实,他并非没有大诗人的慷慨。那是在宝堰的一天,〈雨花〉杂志社邮来稿费,他当即买来猪脚爪,提来宝堰老酒,

请来干部农民,海阔天空一番。

"我不是回来做客探亲的,我是来学习的",他常这样说。是的,闻捷同志是带着党的文艺工作重任回来的,在家乡一年多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丹徒的山山水水,他的音容笑貌久久留在人民心中。

 

 

宝堰镇人民记得,在丁角、前隆、后亭等村他敞着胸襟挥着锄头在田间劳动;当年的大港中学、谏壁中学、宝堰中学师生们还记得,他侃侃而谈,谈生活、谈诗歌、谈未来;江心乡的同志记得,在一个大雨谤沱的黎明,他和机务站的同志一起走上江堤察看水情,他看到社员们深夜抢收脱粒的喧闹,听到新农村拖拉机、脱粒机的轰鸣,彻夜难眠。

高资镇的渔民们记得,他常到马桥口一带漫步江边遥望世业洲,静听江风芦声,细看江鸥浪涛,时常登上渔舟与船民们拉家常、谈年景。

当年,镇江市开发江中芦滩.3000名共青团员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踏上荒芜的沙洲,围堤建场,开垦播种,使3万亩荒滩变成3万亩良田,喜获丰收。这种壮举,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诗人。于是,他带着无比的

钦佩和激动住进了这块青春般的绿洲。在芦棚里,在芦柴边的油灯下,他访问了解放前逃难来到这里的难民,倾听当年"难民洲""新民洲"的演变。在那里,他召开青年座谈会,倾听拓荒者的苦恼和喜悦、理想和抱负,引起他浮想联翩。在中共丹徒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他朗诵了他的激情诗作〈我的发言〉:

我双手捧起这鸟金般湿润的泥土,

喜悦的泪珠滚出了胸膛……

他在开往江心、高桥、大港的船上说过:在国外,我也看到过一些河流,我总拿长江跟它们比。大江东去的雄放气势,曲折跌宕而又永不疲倦的航程,一泻万里,日夜奔涌,流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多灾

多难而又战斗不息的民族精神。长江,有我民族的特色,是我民族的骄傲。

于是,一个宏伟的创作计划由此诞生一一用510年时间写一部〈长江万里〉。他要溯江而上,去采集民族风情,去收集长江的祖先们和长江的儿女们创造的一个个催人泪下美丽动人的故事。当然,首先记下的应是家乡这一块块绿洲,家乡这一朵朵浪花。

于是,县招待所里他宿舍的灯光、公社他住处的灯光,夜半通明。

翻开〈长江万里〉诗稿,是令人那么熟悉,令人那么亲近。诗中,描绘了古庙里的古柏银杏,透射着梁红玉击鼓的倩影,记下了困山抗敌的战场,讴歌了扑向芦苇丛生葛藤蔓衍的三千大军:

"三千双已经变得粗大而又厚实的手啊!

给沙洲竖立一圈坚固的围屏,

那像我们家乡的城墙那样高、那样厚的江堤,

挡住三月的桃汛,捍卫五月的丰收……"

〈长江万里〉是一部无愧于长江骄子的创作.一部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诗篇。

然而,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在文革中却饱受了非人的摧残。

谁也不会忘记,在那浩劫的年代,我们的诗人被责令扛起铁锹开垦荒漠海滩,提起食桶走进猪棚,家庭被查抄,妻子被逼死,孩子去边疆、赴农村,在卑鄙手段的迫害下,诗人难以忍受侮辱,含恨负冤离开了人间。那

,正是张春桥、姚文元"荣任"上海市委第一、第二书记的日子。那天,1971113日。

当春风吹拂神洲大地的时候,诗人得到了平反昭雪,他的诗篇再次传诵于人间。

19781230,闻捷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仪式由作家巴金主持,送花圈发唁电的有王震、茅盾、习仲勋、王恩茂、张平化、周巍峙、贺敬之、林默涵、刘白羽、周扬、夏衍、楚图南、魏巍、臧克家、峻青、姚雪垠、周立波、谢冰心等人。悼词

中说:"闻捷同志是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优秀诗人,他的歌颂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篇,将永远铭记我们心中。”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