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创作论析 古远清 孙先萱 著名诗人闻捷离开我们至今已整整二十五年了,诗人生前倾注了不少心血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至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注意.本文拟对这部长诗略作论析,以纪念诗人闻捷,并对新时期叙事诗的创作提供借鉴. 按作者原先的计划,《复仇的火焰》共有三部,第一、二部分别出版于1959年和1962年.第三部《觉醒的人们》只发表了若干片断,因诗人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大部分原稿随之不知去向,终于成为诗苑一大憾事. 长诗规模宏伟.长达一万五千行左右(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已在一万行左右).在整部长诗中,诗人计划在1949年中国人民解决军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进军的宏伟背景上,通过粉碎美蒋武装特务乌斯满搞的一次反动叛乱的描写,"记载下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牧人从怀疑、反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进程,记载下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的幻梦和末路"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和第二部《叛乱的草原》中,我们已基本上可以看到这部长诗的面貌和作者创作的意图。 长诗展现了巴里坤草原(在哈密市北部)叛乱事件的复杂背景,描写了多样而复杂的矛盾冲突,这里有以麦克南、汤姆逊为代表的帝国主义者和以乌斯满(匪帮首领)为代表的哈萨克民族败类同中国人民的矛盾,有部落头人阿尔布满金和广大牧人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还有反动派内部之间的矛盾,如麦克南同汤姆逊的矛盾,麦克南与乌斯满的明争暗斗.劳动人民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同样有矛盾冲突,象受反动派宣传影响的部分牧人因误会同共产党的冲突,由于哈萨克族干部沙尔拜的政策失误而引起的干群之间的不和等等.伴随着如此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长诗成功地塑造了巴哈尔、苏丽亚、布鲁巴、阿尔布满金、麦克南等一大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成为新诗问世以来不可多得的长篇叙事诗杰作。 "中国文学史的最大篇章是献给抒情诗的."相对于我国渊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抒情诗来说,叙事诗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是较为有限的,旧诗如此,新诗亦然.而闻捷的《复仇的火焰》却具有如此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矛盾、众多的人物,这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凝神深思;它究竟为我国叙事诗创作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复仇的火焰》给人的最大启示息:诗人不是在叙述故事而是在歌唱故事.我们知道,小说长于叙事,诗歌贵在抒情.叙事诗既然作为诗歌的一个种类,就不能不在"叙事"的同时向"抒情"靠拢.对此,诗人保持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在《复仇的火焰》第一部、第二部"自存样本"中写过这样一则批语:"凡是写得并不出色的章节,其原因都是太象小说了,太多的用写戏、写小说的手法去写诗,这本是长处,但长处也能带来坏处."这确实是切中肯肇的甘苦之谈. 为了"歌唱故事",诗人首先在情节和矛盾的处理上花了不少心血.长诗分三郁,每一部分若干章,每一章又分若干节,这样,就全诗而言,矛盾复杂,人物众多,但就每一节而言,却显得线索单纯,焦点集中,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打个比方,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卷.观众一时间显然未能得窥全貌,但画幅中不断展示的人物、场景的片断已足以激友他们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最终浏览、观赏全景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分章节叙述是诗篇结构的外在表现,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做到的,《复仇的火焰》组织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可贵经验,更主要的是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作出淋漓酣畅的表现,使之成为全诗抒写的重点,并和全诗其他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诗人知道,并非对所有的事件和过程都需花费一样的力气和笔墨.诗的规模宏伟,人物众多,诗人很注意诗篇的进展速度和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风貌.青年牧民巳哈尔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人物,诗人特地精心描写一场大风雪,让巴哈尔率领12名牧民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这场铺天盖地而来的大风雪.作品先是写巴哈尔察觉暴风雪即将来临,他及时勒马停步告诉大家: 当马群跃过一道冰河, 为首的牧人陡然把马勒转, 后面的十二匹马也一齐停步, 围起一个半圆的扇面. 多么英武刚健,当机立断!暴风雪来临以后,巴哈尔,12个牧民则在后面不停地应声,就这样顶风冒雪,在深夜里顽强前行,克服了迷路和掉队的危险,最后一一 十三个牧人顽强南进, 从黄昏一直搏斗到年夜来临; 巴哈尔忽见远处灯光一闪, 隐约听到狗叫的声音. 巴哈尔扬起手臂高呼, 那声音真如同响亮的铜钟: "伙伴们!感谢胡大的仁慈, 我们巳从风雪里再生! 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巴哈尔首次亮相,就在广大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了勇敢强悍的印象.这个青年牧民虽然从未在自然界的风雪中迷路,以后却由于头人阿尔布满金凶欺骗和裹挟,在人生的旅程中一度迷路,盲目地追随叛匪头子跑进了落鹰峡,不过长诗开头这场"亮相'已使读者预见到这位豪爽正直的青年牧民是不会长期受叛匪头子和反动头人的欺骗的.这番"不迷路"和"迷路"的对照,就是如此巧妙地概括了全诗,象征性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不光这样,巴哈尔迎战大风雪的场景还迅速引出了其他一系列人物,其中,勤劳正直的布鲁巴老汉惦念着外出的巴哈尔和其他牧民,在帐蓬里深情地弹起了东不拉:"如今布鲁巴已经年迈,/一手绝艺传给巴哈尔的指尖,/他已经很多年不弹不唱了,/风雪夜又铮铮拨动琴弦.'名为头人养女实为头人奴隶的苏丽亚也惦记着自己的心上人巴哈尔:"头人的女儿苏丽亚哟;/紧紧倚靠在叶尔纳的右肩,/她没有亲人在外面冒险巡猎,/怎么也这样心神不安?"正当牧人的妻女们聚集在布鲁巴的帐篷里一边听布鲁巴弹唱,一边苦苦地期盼亲人归来之际,头人阿尔布满金闯了进来:"一支结束曲尚未弹完,/头人阿尔布满金撞开门扇,/他左手招来雪夜阴森的寒气,/右脚带来狂风的哮喘.'阿尔布满金又是咒骂远出未归的牧民,又是驱赶牧民的妻子,最后还举起马鞭,往自己的养女苏丽亚狠命抽去,诗篇用充满感情的人物动作和声音结束了这一节: 脸色惨白的叶尔纳啊! 这时才缓过气来大声地哭喊: "我们乃曼人这样痛苦的生活, 胡大!你难道没有看见?" 布鲁巴端坐在花毡上, 两只眼睛仿佛喷射着火焰, 五个手指急速地叩响东不拉, 弹出满腔的悲痛和愤懑. 请看,一场暴风雪,既有力地塑造了巴哈尔的人物形象.又自然引出了布鲁巴老汉、苏丽亚、叶尔纳(她是巴哈尔的妹妹.苏丽亚的好友,因为父母早逝同哥哥巴哈尔一起为布鲁巴所收养)、阿尔布满金等人.象这样以一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为核心,和其他的人物、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点带面,既保持了浓郁的诗意,又避免了对情节和矛盾简单或是多头性的处理方法. 二是化叙述为歌唱,对某些情节作出诗化的特殊处理: 年逾花甲的布鲁巴老人是巴里坤草原智慧的化身,解放军师长任锐为了弄清楚巴里坤一带的地形和形势,急于和他取得联系,为此,诗人安排了任锐三访布鲁巴的情节,任锐的访问颇富戏剧性,先是任锐看到一群人在古木赛湖滨摔跤,有一个青年摔跤能手接连摔倒了十多个牧人.没料到被一位魁梧的老人用智慧和膂力摔倒了,任锐断定这位老人就是布鲁巴,赶快趋前讯问,想不到对方的回答是: "尊贵的解放军同志! 你把武夫错当为草原主人, 布鲁巴他是秋夜的满月, 我只是月边一颗小星." 任锐继续赶路,看到前头"三个强悍的壮年牧人'正在用圈套一匹"青鬃烈马',一次又一次落空,最后是一位骑马的老牧人使出了非凡的身手:"两匹骏马渐渐跑成平线,/昂头甩尾向一块靠拢."只见老牧人纵身一跳,/跨上青鬃马揪住它的长鬃'……任锐断定这位老人就是布鲁巴,赶快趋前讯问,想不到对方的回答是: "尊贵的解放军同志1 你把骑手错当为天山主人, 布鲁巴他是巍峨的高山, 我只是山下一株青松.' 最后,任锐在托克里宽阔的草坪上找到了"随心任意地'弹唱东不拉的布鲁巴,诗作用了近二十个小节(每节四行)尽情渲染描绘了布鲁巴美妙的琴声:"听啊,融雪滋润着草原,/听啊,微风轻拂着松林,/听啊,马驹纵情地欢跳,/听啊,羊羔温柔地低鸣;"听啊,春日正唤醒大地,/听啊,驼铃摇尽了长夜,/听啊,牛车迎来了黎明…… 没有疑问,任锐三访布鲁巴借鉴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而又作了符合诗歌特点的改造和发展.这与其说是叙述"三访"的故事,毋宁说是歌唱"三访"的故事,即通过摔跤人和骑手的口,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满月\"小星","高山"."青松"等富于诗意的比喻,歌唱和赞颂了布鲁巴的为人.这不是别的,正是变叙事为抒情,化交待为歌唱的生动创造. 三是长诗有意识成对地塑造人物,从而用较少的笔墨收到互相对照和映衬之效. 不管是和古典叙事诗《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相比较,还是和新诗中的《主贵与李香 香》、《漳河水》等相比较,《复仇的火焰》中的出场人物都要多得多了.为了不致增加头绪,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诗人有意识地成对地塑了不少人物,同是帝国主义分子,有傲慢的美国领事麦克南和狡滑的英国领事汤姆逊;同是哈萨克族青年,有勇敢英武而又一度迷路的巴哈尔和爱憎分明而又一度急躁冒进的沙尔拜;同是历尽沧桑的老人,有正直智慧的布鲁巴老汉和忍辱负重的法伊扎大婶;同是美丽的哈萨克女青年,有宁死不屈的苏丽亚和热情痛快时!叶尔纳.正是因为这些人物形象互相映衬、补充、对照,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所以性格格外丰满鲜明,;而全诗的抒情气氛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不能不说是诗人"驱遣'人物、塑造人物时又一个突出的创造. 《复仇的火焰》有机地揉入了不少生动的风俗画和风景画,这是诗作的又一个显著特色. 早在诗人的成名作《天山牧歌'》问世之际,读者就十分喜欢诗集中出现的赛马、打猎、对歌等生动有趣的风俗画,它们以壮丽的天山和辽阔的草原为背景,以崭新的"西域风情"赢得了一片赞叹声.在《复仇的火焰》中,诗人有意识地运用自己长期的生活积累,再一次为我们展现了许多绝妙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在诗集第二部描述平叛战斗进行之际,作者突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插入了沙尔拜和叶尔纳举行草原婚礼一章.这一章真可谓妙笔生花,佳境迭出.婚礼即将开始的景色是: 这时天边灰蓝的暮云. 渐渐和苍茫的大地溶成一片, 那深远而又宽阔的天空上, 群星已经闪烁着出现. 帐篷顶上游动的炊烟, 轻轻为阿吾勒(按:居民点)披上一件纱衫. 河滩上那发着爆响的篝火, 跳起欢乐的金色火焰…… 寥寥几行,暮云、繁星、炊烟、篝火等尽在眼前,诗人真不愧为绘景好手.婚礼进行了一个通宵,无数的姑娘和小伙子向新郎新娘热烈祝贺,唱起了无数支欢快的歌,听,这是青年们的歌声:"春天来了!野花遍地开放,/夏天来了!牧草迎风荡漾,/秋天来了!山果红满枝头./冬天来了!树叶漫天飞扬,季节按照顺序轮流地交替,/稚弱的树苗变成参天白杨,/年龄跟随着时间不断增长,/黄毛丫头变成黑发的姑娘."听,这是姑娘们的歌声:"天鹅大了,浮游在碧波上,/山鹰大了!飞翔在蓝天上,/骏马大了!奔驰在草原上,/骆驼大了!跋涉在沙岭上,万物遵循胡大的意旨生活,/如同那河水沿着山谷流淌,/姑娘也要听从命运的支配,/嫁到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这样的歌声,这样的场景,生机盎然,令人振奋,真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诱惑力,诗行中的骏马、骆驼等比喻,"胡大"等专有名词,都折射出了天山的雪影、草原的芳香,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也就具有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倘若换成小说,以如此长的篇幅描绘一场婚礼,会不会游离于主线之外.成为不必要的点缀,发出不协调的音响?很有可能.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作者写小说还是写诗,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并不一致.同样.读者阅读诗歌还是小说.所抱的期望也并不完全一样.不管怎么说.在叙述繁琐的事件过程方面,诗不如小说;但在描绘风俗画和风景画方面,诗却可以和小说一赛短长.何况解放军平叛战斗的终极目的,不就是为了保障巴里坤草原的安宁,使得更多的青年男女过上新婚的沙尔拜和叶尔纳一样的幸福生活吗?既然如此,诗人用上几百行描绘这场婚礼又有什么要紧. 据诗人自述,如果所写的事件不是发生在新疆巴里坤草原和兄弟民族地区,也就是说题材如果缺乏丰富的民族色彩与地方色彩,他是不会用长篇叙事诗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一番十分值得注意的创作经验谈.它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题材和故事都适用于叙事讲.作为一个成熟的叙事诗作者.他应该敏锐地去捕捉那些带有传奇色彩、地方气息、具有较多画面和场景的生活素材,然后自觉地扬诗歌之长,避诗歌之短,进而和小说等相媲美. 《复仇的火焰》在语言形式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里只谈两点;一是人物对话的运用,二是诗行格律的安排. 一般来说,写对话需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叙事诗自然也不例外,但它又要照顾押韵的需要,又要把握语育的美感,难度很大.闻捷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试举一例.以概其余,麦克南派遣妖娆的女间谍尤丽到乌斯满那边去作说客, 乌斯满左右的一些好色之徒先后设法进行挑逗:一个称尤丽是轮"明媚的月亮","现在已到你躲避云层的时候,/在那里你会梦见故乡."另一个也"插嘴帮腔':"现在只有那喜欢夜游的流星,/才放荡地在天空游逛."尤丽冷冷地回敬了他们:"无论是流星还是月亮,/你们永远看得见只是够不上.'这一组对话巧妙含蓄,人物的善恶美丑,清晰可见. 和李季用民歌体写成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的《漳河水》不同,闻捷《复仇的火焰》用的是半格律体.这里的困难在于:如此规模宏伟的长诗,从头到底都用了"半格律体'·诗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半格律体是一种富于弹性的诗歌样式,它能适应绘景、抒情、叙事等多方面的需要,此诗不少章节并不亚于享有盛名的《天山牧歌》.当然,诗人又比《天山牧歌》作了更多的尝试,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每节四行之中,头尾两句稍短,中间两句稍长.试看诗人描写牧民的妻儿们守着帐篷,等待远猎的亲人归来的情景: 铜茶炊轻轻地唱着歌, 浓重的蒸气弥漫在她们眼前, 松枝熏烤的马肉流着油脂, 火光在她们脸上忽闪…… 帐篷里变得沉闷无声, 燃过的松枝收起蓝色火焰, 沸滚的奶茶也慢慢停止啸吟, 喷香的肉味渐渐消散. 第一行较短,意象较为单纯,有助于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中间两句稍长,有助于从容地进行描绘,使读者获得的印象进一步充实和丰满起来.如此长短交叉,疾徐相间,加上双行押韵,遂使诗篇有活泼之趣而无呆板之弊,比起一律用五、七言到底,显然要高明多了. 1995年,武汉一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