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怀念闻捷   

怀念闻捷

                                 赵智远

    新闻媒体载,今年是诗人闻捷诞辰九十周年,在他的家乡建起了“闻捷纪念馆”。这则消息令人兴奋,人民没有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一位真正的战士和诗人,应该获得这样的荣誉。毁灭文化的时代毁灭了他,重建文明的时代又让他站立起来,因为他是文化的一部分。这条消息,也使我记起了我与这位大诗人的数次点滴交往。

    那是“轰轰烈烈”“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那年我刚十七岁,投考进入了甘肃日报社摄影部。十二月下旬的一天,刚从北京新华总社学习照片制作回来的我,因显影液温度不达标,就拿了一个大搪瓷盆,去锅炉房打开水。开水迅速注满了盆子,我却腾不出一只手来关闭水龙头,若盆子一离开水龙头,开水就会泼洒到我的脚面上。正在我为难之际,走进一个人来,他迅速及时地替我关上了水龙头,说:“小鬼,把盆子放到地下,歇一歇。在哪个部工作?打开水干什么?”“我在摄影部。打开水是给显影液升温。”他又问我叫什么名字,当我报出姓名时,他呵呵一笑,说:“好啊,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哩!”(闻捷姓赵,原名文节)就这样,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个浓眉、大眼、大高个,时在《甘肃日报》做编委的诗人闻捷。回到摄影部,我把这件事讲给同志们听,记者司马说:“小赵,这事可不简单,大诗人闻捷给你关水龙头,你好福气哟!”

    一九五九年来临了。除夕之夜,部里组织团拜。报社领导先后到各部拜年慰问。省委宣传部长兼报社社长阮迪民带着夫人来了,后来的还有副总编樊大畏、经理部经理张景亮,诗人闻捷也来了,大家处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其间,闻捷指着张景亮经理,问坐在旁边的我和小刘:“你们认识他吗?怕不怕?”我回答:“在北京学习时,我和张经理有过接触。不怕。”闻捷笑着说:“这个人,我可怕他呢!在延安《新华日报》时,他是印刷厂排字组组长,我们记者写了稿子,若是笔迹有点潦草,就会受到他的批评,还要把稿子打回重写。我被他‘打’怕了!”这番讲笑话,说的张景亮经理有点不好意思。闻捷望了望我们几个小同志,说:“是的,景亮同志确实没有什么可怕,我只是在提醒你们,要你们学习他那种认真做事的精神!”

    报社内部设有一个理发室,只有一个理发师,是一个姓曹的上海人,手艺还不错,理发时往往要排队等候。一天下午,我去排队理发,当轮到我的时候,闻捷走了进来,悄悄地坐在了等候的长椅上。我便请他上前先理。闻捷笑眯眯地说:“我可不敢破坏这里的规矩!”我说:“你工作忙,你就先理吧。”“那可不行!”他摆着手推辞,不肯坐到理发椅上。我说:“你不是说我俩是一家人吗?就算这是家里人让位给你先理的。”在我和大家的要求和劝说下,闻捷才坐上了理发椅。这时,他转过头来,深情地望着我,连声说了两次“谢谢”。闻捷同志平易近人,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和闻捷的交往就是如此简单。在这简单里,包含着真情关爱和融融温暖,包含着对工作态度的教导,包含着为人做事的闪光品格!也正因为如此,我对他的作品格外关注起来,《吐鲁番情歌》、《河西走廊行》、《复仇的火焰》等,使我这个知识苍白的年轻人,如饮琼浆,如哺母乳般的急切痛饮,他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永远的美好韵律和记忆。

    闻捷的一生,是新中国真正诗人的一生,在那毁灭文化的年代里,他也被毁灭了。但历史和人民确认闻捷,确认闻捷在新中国诗坛上的卓越贡献!(《中国文化报》2013.07.17)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