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闻捷纪念馆
吴 杨
闻捷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较高地位的杰出诗人,成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中惨遭迫害而自杀致死。诗人的故乡,也是我的家乡——高资街道,几位民间人士为他建有闻捷纪念馆。为表达对诗人的追慕,也为了为扩大纪念馆的影响尽绵薄之力,三年前我曾两次参访闻捷纪念馆。后分别写下《参观闻捷纪念馆记》、《陪钱老书记参观闻捷纪念馆》两篇博客,其中前一篇发表在2010年11月10日《京江晚报》上。
前不久,纪念馆创建者沈晓昆先生和姜哲先生给我寄来新近编撰的《永远的闻捷》的书,这是一本纪念闻捷诞辰九十周年的文集,著名诗人贺敬之为该书题写书名。姜老先生并在书中给我附了一封信,告诉我闻捷纪念馆刚搬迁至了新址,馆舍条件大为改善,馆藏内容也更为丰富,希望我前去看看。元月18日,星期六,我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包建国先生应朋友相邀赴已赋“盛名”的美人谷踏看旅游资源开发。美人谷正好位于闻捷出生地巫岗行政村地域内,谈及这块美丽乡土所出的名人,自然说到诗人闻捷,于是我们结束美人谷之行后顺便去高资街上参观新的闻捷纪念馆。
车进高资中心小学美丽的校园,姜老先生已经迎候在这里。新的闻捷纪念馆,就设在这所小学里。正对校门,一座建筑物二楼外墙镶挂着“闻捷纪念馆”五个大字,题写者也是贺敬之。听说我们到访,校长包昌升先生也过来陪同我们参观。他介绍说高资小学创建于1912年,办学历史已经长达100多年,有据可考少年闻捷曾经在该校读完高小,所以这次闻捷纪念馆搬迁到学校,也算是诗人回家。纪念馆用房原是一个宽敞的教室,布展经过了设计打造,已经不再是先前的“纪念室”,而是像模像样的小型纪念馆了。为此,高资中心小学投入了不少资金。包校长说,目前的纪念馆容量仍然有限,不久将再辟一个教室,用作纪念馆第二展室。
走进纪念馆,主人打开一个视频,那是中央电视台2005新年新诗会上张泉灵、鞠萍、文清在朗诵闻捷的《苹果树下》。我们边走边看边听介绍,发现藏品新增了不少。比如,诗人延安时期西北文工团新组建的成员名单(内有闻捷)及诗人参加演出的剧照,新疆时期新华总社表扬新疆分社的电文,1962年闻捷自甘肃调动至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总会工作的介绍信,以及当年自北京转往上海市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工作调动之时老舍先生的赠别题诗,1963年闻捷出访阿尔及利亚的报道,1967年毛主席接见《海港》剧组(内有闻捷)的照片,新收到的老舍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前馆长舒乙先生题词及题写的馆名,王元院士题写的馆名等。新纪念馆还收集到数篇闻捷作为新华社记者发表的新闻报道,填补了原纪念馆这方面的空白;收集到十多首作曲家为闻捷词谱写的歌曲,作曲家当中有贺绿汀、瞿希贤、田歌、苏夏等。1962年8月,老舍先生在《赠闻捷》中写道:“诗人八月下扬州,万首新诗吟胜游,奇句得来烦北寄,莫叫南国独风流。”从中窥见他俩之间的亲密友谊。我们参观时,沈晓昆先生因故不在现场,事后他向我一一介绍了这些新藏品的来历。看得出来沈先生为之花费了不少心血和自费了一定的财力。一本本书籍显得琳琅满目,一件件实物得到妥善珍藏,一张张照片受到精心呵护,一块块展板如同汗牛充栋,甚至走廊上也摆满了一幅幅的题词题字,我们挪步在略显拥塞的馆藏空间里,仿佛穿梭于倒流的时间隧道中,那些峥嵘的岁月,激起我对这位才华横溢诗人之死深深的叹息,也带给我很多关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高资小学的会议室小坐。大家的话题扩展到了镇江与诗词。镇江可称得上“诗词之市”,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背的古今优秀诗文,篇目中所涉地理信息明晰的城市,居首位的就是镇江,有6篇。作为镇江这块土地出生并读了高小的杰出诗人,闻捷走上诗歌和诗词创作道路,与这座诗词之市教育的逻辑关系,我没有做过研究。但闻捷作品大多是颂扬美好爱情、讴歌劳动生活、表达崇高理想,由此我觉得家乡的美丽山水和民众的勤劳智慧,对于诗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我在2010年11月10日《京江晚报》发表的《参观闻捷纪念馆记》文末写道:“闻捷生于1923年6月,文革中受到迫害,于1971年1月吞吸煤气自杀,年仅48岁。明年和大后年分别是闻捷逝世40周年和诞辰90周年,我们期待着能有一次像模像样的纪念活动!”现在看来这两大愿望没能实现。现在,从我做起,让我们都来为纪念闻捷做点什么!
—老欧客 (2014、1、26 新浪网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