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闻捷纪念馆
镇江市老年大学文学社阳光
走进闻捷展览馆,才知道镇江还有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看了展览,听两位馆长讲述,方知闻捷的生平,对他的诗作有了初步了解,感叹他英年早逝,为我国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现代诗人而惋惜。 闻捷原名叫赵文节,是镇江丹徒县高资镇人,曾就读高资小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年代,他就是一位文艺创作工作者,全国解放后跟随部队进入新疆,担任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兰州分会副主席等职,他是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新疆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新疆工作的几十年里,经常深入民众,体验生活,了解新疆人民的习俗,由于他熟悉新疆普通百姓的生活及风俗,所以他创作出许多贴近百姓生活的诗篇。他的代表作有《天山牧歌》《苹果树下》,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吐鲁番情歌》等等。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只大略看了他的《苹果树下》,就被深深吸引。《苹果树下》通过苹果树从花蕊孕育出果实开始透视出两个年轻人有了青春的萌动,从未成熟果实的酸涩透视出青年男女初恋时的质朴与青涩,从秋天苹果完全成熟表现出这对年轻人的爱情也成熟了。整首诗歌没有任何修饰,没有华丽与煽情,却把青年男女的恋情描写得如此生动有趣,惟妙惟肖。回到家里,对闻捷的诗作还是意犹未尽,随后在电脑上又搜了几首欣赏,例如《葡萄成熟了》,《夜莺飞去了》《婚期》《赛马》等,的确体会到闻捷的诗作是从生活里流淌出来的,淳朴自然的来源就是他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了解和热爱。他生动的,形象地刻画出年轻人心灵的起伏及想法,让人感到他笔下的爱情是真实淳朴的,是灵动感人的。他描写的爱情是积极向上的,也是热情奔放的,符合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豪放性格和生活场景。他的诗如一幅画,有质感,有画面感,仿佛是你亲眼所见,又仿佛你就是诗中的一个主人公。我也很喜欢他的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故事描写了解放军的一匹马走失了,当一位老牧人和他的儿子得知这匹马是解放军的马时,连夜赶路送还给解放军。诗歌突出了哈萨克牧民的高尚品质,讴歌了军民的鱼水情,读后尤为感动。
《天山牧歌》收集了三十多首诗,他作的诗都是以歌颂人民歌颂党,歌颂青年一代忠贞爱情,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文革前十七年里,他是第一个用动人的诗篇讴歌新疆这片别具风情的土地,并且得到当时许多青年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在当时的名气与著名诗人藏克家,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齐名,是一位博才多学,热情奔放的革命诗人,文革期间还是革命样板戏《海港》的唱词作者。遗憾的是1971年在四人帮的迫害下含冤自杀,年仅48岁。从此中国一位杰出的诗星陨落了,这是我国文学界的损失。著名作家曹禺赞誉闻捷是“人民歌手,杰出诗人。” 参观闻捷纪念馆还有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两位馆长,这是两位值得让人敬佩的老人。一位名叫沈晓昆,一位名叫姜哲。他们俩退休前都是搞农业的,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闻捷诗篇的喜爱,为拯救地方文化资产,两位老人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在他们看来,故乡能出一位名人是整个故乡的骄傲。为了保护地方文化资产不至于流失,他们从故乡收集闻捷资料开始,或通过朋友介绍等渠道收集有关闻捷的资料,或自费在民间征集闻捷诗作及个人的藏书,在电脑上寻找与闻捷有关的大量信息,为此仅沈晓坤个人就付出了五万多元。并征集到著名作家及诗人曹禺,臧克家,贺敬之,老舍等为闻捷的题词。通过他们的努力,闻捷纪念馆终于在闻捷母校办起来了。这是宣传弘扬中国文化的千秋大事,两位馆长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