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两老人耗七年建“闻捷纪念馆”

近日,镇江网友在论坛中发布了一张刻着字的南瓜照片,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并被称赞系“用心制作”,因为南瓜上刻着的字不是广告也非祝福的吉祥语,而是一位老人对家乡诗人真诚的怀念——“永远的闻捷”。

用自种南瓜纪念家乡诗人

昨天中午,记者在镇江市丹徒区高资中心小学见到了在南瓜上刻字的姜哲老先生。听闻市民对他的南瓜及“闻捷”感兴趣,姜老先生热情地带领记者走进位于该校春晖楼二楼的“闻捷纪念馆”。

记者了解到,姜老先生今年72岁,是高资镇政府的退休干部。“南瓜在那边,已经放了一个多月了。”走进纪念馆左侧的房间,在一张桌子上,记者看到了网友所拍的南瓜,南瓜的直径约15厘米,上面“永远的闻捷”字样呈凸出状。

“这是我自己家的南瓜,我是拿手机用的那种小笔在南瓜未成熟的时候刻上去的,南瓜自己生长愈合了以后就这样了。南瓜会坏,今年坏了,明年我再用新的刻。”姜老先生告诉记者,“闻捷是高资人,是中国著名的诗人,我们家乡的人应该纪念他”。

不能只有闻捷路没有纪念馆

“我们高资有一条闻捷路,就是小学南面的那条,但是除了路,其他任何关于纪念闻捷的东西都没有。”7年前,原本觉得有些可惜的姜老在与朋友沈晓昆交流时,听他说起了想筹建闻捷纪念馆的想法。

“行啊,那就弄呗!”姜老满口答应了下来。虽然手边没有一件与闻捷有关的纪念品,但是两个好朋友说干就干,立刻着手从全国各地以及当地收集跟闻捷有关的物品。

“很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闻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的作品出版物都是沈先生从网上买过来的,有的便宜一些,有的就比较贵,有四五百元一本的,还有两千元一本的。”

借用文化站开纪念馆

到2009年时,两人手上已经收集了四五百件物品。“那个时候觉得差不多可以开纪念馆了,我们就跟政府协商,借用了当时的高资文化站。”

“这块军毯是闻捷先生的女儿赵女士捐赠给我们的。”纪念馆开馆以后,姜老和沈先生联系到赵女士,赵女士对于他们的做法表示赞成,特地捐赠了闻捷先生的一些遗物和照片。姜老也从当地收集到一些记载着闻捷相关事迹的书籍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成果颇丰。“我们现在差不多收集了近两千件关于闻捷先生的藏品。”今年1月,纪念馆被搬到了高资中心小学,两人将这些藏品分门别类,共设置了20个陈列柜。

小资料

闻捷(1923年-1971年),族谱名巫之禄,参加革命后改名赵文节,笔名闻捷,江苏丹徒高资人。著名作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新华通讯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兰州分会副主席。闻捷的创作主要以诗歌为主,主要作品有:《祖国!光辉的十月》(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生活的赞歌》(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河西走廊行》(195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以及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长诗《复仇的火焰》等。

                                                                    (  2014、11、6、金陵晚报 胡睿)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