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永远的闻捷 文/ 陈宏嘉 “陕北高原擎战旗,疆南雪野壮雄师。河西治水传佳话,桑梓回归唱赞诗。沪上风波罹枉狱,海滨霾雾遇妖魑。英年早殒惊天地,遗恨今生相识迟!”这首《七律·访闻捷纪念馆》,是我的诗友——江苏大学绿野诗社86岁高龄 首联和颔联令人不禁想起闻捷投身革命、随军转战的传奇历程和诗歌创作的丰硕成果。 闻捷原名巫之禄,1923年6月12日出生在丹徒区高资镇巫岗村一个铁路职工家庭。自幼家贫,小学毕业后曾在煤厂做过学徒。抗战爆发后流亡武汉,满怀爱国热忱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文工团﹑陕北公学工作﹑学习﹐并写作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斗争生活的诗﹑散文﹑小说﹑剧本等。巍巍宝塔山,指引着他奋勇向前;滚滚延河水,哺育他茁壮成长! 解放战争时期﹐闻捷作为记者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战斗﹐并随军到了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后又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他的诗集《天山牧歌》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兄弟民族对祖国的忠诚﹐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以及纯真的爱情。他的具有史诗性质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以解放初期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为背景,讴歌了人民解放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团结受蒙蔽群众﹐军事进剿结合政治争取﹐孤立哈萨克民族中的反动派﹐取得平叛胜利的光辉历程,被何其芳誉为“新诗历史上还不曾出现过的作品”! 1958年前后﹐闻捷生活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参加当地群众改山治水的劳动。他与诗人李季一起﹐运用“报头诗”等多种形式﹐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和中心工作。他的诗集《河西走廊行》,展现了甘南草原优美的风光、玉门油田林立的井架、敦煌石窟灿烂的文化,记录了甘肃人民高歌奋进的步伐。 1962年闻捷回故乡体验生活,并任中共丹徒县县委常委。壮美的城市山林、深厚的人文底蕴、英雄的镇江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给闻捷带来了万顷诗情,他曾豪迈地说“我想用五年或十年的时间,写一部《长江万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后仅一个多月,《人民日报》、《诗刊》、《雨花》等报刊就发表了《长江万里》的片断。 闻捷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是建国以来诗坛上重要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此纯洁忠诚的革命战士,如此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怎不令人扼腕叹息?王老诗的颈联和尾联把我们带回了那场不堪回首的浩劫之中。 文化大革命中,闻捷在上海作协被扣上莫须有的“叛徒”罪名,投入监狱。其后,他又被送到杭州湾海滨的一个“五七”干校改造。虽然患有心脏病,但他仍以当年在延安开荒种地的干劲参加劳动。“四人帮”对他的迫害并未因此停止,他们又捏造新的罪名,把他当作阶级敌人进行残酷的批斗,致使他在1971年1月13日含冤死去,甚至连骨灰也不知去向。1978年8月8日,闻捷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