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访闻捷馆   

结缘闻捷纪念馆

毛乐耕

闻捷是当代著名诗人,他的成名作《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我少年时代就已读过。“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在农村插队的南京知青邓继荣兄送我一本闻捷和袁鹰合著的《花环》,成了我当时为数不多的藏书之一。后来我为这本书写了一篇文章,《闻捷与袁鹰,合作花环,收入了我的书话集《书缘深深深几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列入“开卷书坊”丛书第三辑于2014年出版。

就是这篇文章,打下了我与闻捷纪念馆结缘的基础。

2016年7月15日,我在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毛先生,你好!是吴心海先生告诉我你的手机号,方得以联系。请告你的邮址,好写信给你,有事联系。谢谢!镇江闻捷纪念馆沈晓昆”。

吴心海先生是已故著名诗人、诗评家吴奔星先生的哲嗣,也是一位文艺评论家。因吴奔星先生的《待漏轩文存》也列入“开卷书坊”第三辑出版,所以他知道我的联系方式。

我当即回复沈晓昆先生,将通讯地址告诉他。这算是接上了关系。

现代通讯技术确实发达,沈先生随即又发来微信,告之“我是沈晓昆,请加我微信”,然后告诉我建立联系的缘起:“读到你的《书缘深深深几许》,会写信给你的。”随即又发来几张书影:闻捷早年的著作“陕北革命史剧”《翻天覆地的人》,李季、闻捷合著的“报头诗第一集”《第一声春雷》,第二集《我们遍插红旗》。这应是闻捷纪念馆的藏品了。

沈先生告诉我:“写《花环》的文章不多,你写了。想写信求你签赠的《书缘深深深几许》,供闻捷纪念馆藏之展之。”“闻捷纪念馆2008年建立,建于闻捷的家乡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资镇中心小学内。”现在该馆藏有“闻捷著作本人的签赠本近二十本,作家们的签赠本有上百本。”

我回复说想更多地了解一些闻捷纪念馆的情况,沈先生告诉我有一个闻捷纪念馆的网站,可以登陆查阅。

我赶紧上网查阅,这才知道,在临近我不远的城市、闻捷的家乡镇江,已经由两位热爱闻捷的退休老人(沈晓昆、姜哲)牵头立了一个闻捷纪念馆,很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闻捷早年作品、关于闻捷的纪念资料,都是两位老人或自费、或辛勤收集而得来的,总数已经多达两千件纪念馆所在的小学,原是创建于1912年的高资小学,少年闻捷曾经在此读完高小。纪念馆所在的那条道路,被命名为闻捷路。闻捷先生在上海、江西工作的三个女儿,闻讯专程来此参观,看后非常激动,知道家乡人并没有忘记从这个地方走出去的诗人闻捷闻捷纪念馆的网站,内容之丰富,运行之正常,在全国民办名人纪念馆网站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两天后,7月17日,我收到了闻捷纪念馆馆长沈晓昆先生的信,信中说:

闻捷先生(1923—1971)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的抒情诗、叙事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镇江市丹徒区(按:原丹徒县)是诗人闻捷的家乡,这里建设了闻捷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才华横溢而又不幸早逝的诗人。

信中还说:

1. 如果先生读过闻捷的诗、喜爱闻捷的诗,可否以先生的眼光评价一下闻捷先生的诗。

2. 先生是作家,可否为闻捷纪念馆题词、题诗。

3. 先生的代表作《书缘深深深几许》可否签赠一册给闻捷纪念馆。

沈先生还特意提到:“先生的《闻捷与袁鹰,合作编〈花环〉》是为数不多的评《花环》的文章。”并订正了拙作中关于闻捷去世的时间,应为1971年1月13日。

收到沈先生的来信后,我第二天就给他寄去了拙作《书缘深深深几许》,并题上了一句话:“纪念大诗人闻捷”。闻捷在我心目中,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大诗人之一。

找到一本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闻捷诗作《天山牧歌》的版本,下单购回。我要重读一遍闻捷的这本名著,再写一篇读后感。

看来,我和闻捷纪念馆的缘分还要继续下去。

2016年7月19日

 

(原刊《藏书报》2016年8月15日 第32期)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