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闻捷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 王国樑 2018年6月23日,笔者随南京市作协和栖霞区文联孙友田、冯亦同、方政等一行十人前往镇江丹徒高资镇《闻捷纪念馆》参观学习。在名不见经传的高资镇,走出了和郭小川等齐名的著名诗人闻捷,在高资小学内由镇江市科技局农业专家沈晓昆等人热心筹建的《闻捷纪念馆》,闻捷作品、藏品之丰富,闻捷命运、经历之坎坷,令人震惊。尽管我们是读着闻捷的诗长大的,但这位“人民歌手、杰出诗人”(曹禺题词)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第一步却是从南京开始的,因此可以说闻捷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家乡因他而自豪 闻捷(1923-1971年),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抗敌演剧队演员,延安陕北公学学员,西北文艺工作团创作室主任,陕甘宁边区《群众报》记者、编辑,新华通讯社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理事。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尤其是1958年出版了诗作《天山牧歌》、叙事诗《东风吹动黄河浪》、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1959年出版了诗集《河西走廊行》、《生活的赞歌》和长篇叙事诗《复仇的大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了第二部《叛乱的草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1962年秋闻捷回到家乡丹徒挂职县委常委体验生活,家乡人民敞开怀抱热情欢迎丹徒人民的优秀儿女、知名诗人的回归。1963年1月,中共丹徒县委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闻捷同志专门为大会写了名为《我的发言》的诗,并以一个“跋涉过千山万水的游子”回归的激情,在大会朗诵:“我脱帽,深深地鞠躬,再一次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和期望;我将借用长江那磅礴的气势与歌喉,为家乡的胜利而放声歌唱。”这首诗后来发表在1963年1月20日的《金山》副刊上。闻捷同志还热心支持家乡人民的新民歌创作、亲自给县民歌作者上辅导课,指导他们的创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诸多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民间文学》、《雨花》、《江苏文艺》上,而且《人民日报》还两次开辟专栏,发表作品并摆下赛歌擂台,全国著名民间诗人王老九等纷纷响应,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闻捷同志在家乡挂职体验生活只有两年多时间,却与家乡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家乡人民为有这样一位著名诗人而自豪和荣耀,自发地为他修建了纪念馆,诚邀贺敬之先生题写馆名。在闻捷同志70、80、90诞辰日,家乡人民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和作品研讨会。
山河因他而壮美 闻捷的一生,为热血青年、为战士、为记者、为诗人。他辗转于江南塞北、天山河西、写过无数的诗篇。作为一位江南人,他作品的题材大多集中于西北地区,有人称其为新中国“西部文学鼻祖”,恐不是过誉。与其说他是江南的诗人,倒不如说他是西部的歌手更恰当些。 有人赞美闻捷是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天山牧歌》。他曾三次进疆,当过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他深入草原牧区,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新闻工作的同时,悄无声息地进行诗歌创作,直到1955年5月《人民文学》发表他蜚声诗坛的组诗《天山牧歌》,人们才惊叹不已。有人赞美闻捷是一条江,这条江就是《长江万里》。江南故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诗人的心,始终怀念着家乡的山水与亲人,他无限眷念这片热土,对家乡发展的历史和对万里长江的地理非常熟悉。一个题材在孕育,一个构思在形成,在内容上,以中国三千年浩荡起伏的历史为经线,以长江流域两岸百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变迁为纬线,交织成一部数万行抒情长诗。在诗艺手法上,闻捷作了大胆探索,运用自由体长短句,汪洋恣意,放歌长吟,大手笔来写长江,借华夏母亲来歌唱三千年的中国,力图做到艺术手法的多样与丰富深厚的内容统一。在诗人的笔下,祖国的山山水水十分秀丽、无限壮美。
诗坛因他而精彩 闻捷不仅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而且是著名的诗人。他既有纵横捭阖、激情澎湃的诗人气度,也有空灵剔透、柔情似水的抒情胸怀。他曾给家乡的同志作过有关诗歌创作的报告中强调。我们除了“坚持不懈地探讨诗歌艺术的规律”外,还应该“到劳动人民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才能真正的认识时代,认识生活,认识自己的职责,从而真正的‘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对生活理解的越深,对人民理解的越透,便越有把握独创地运用新的形式去表现一定的内容。”从而献出他“诗人的歌喉,赤子之心,一个战士的全部忠诚”。 一首《天山牧歌》使他一鸣惊人;一万几千行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使他一飞冲天;一部气势磅礴抒情长诗《长江万里》一波三折,刚发表一些章节,突遭“十年动乱”风暴袭击,诗人横遭迫害而英年早逝,史诗般作品变成绝唱。 有人说他是诗人中佼佼者,也有人说他是诗人中的诗人,还有人说 他是中国的普希金。他的一生富有诗意,富有传奇色彩。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必将为我国诗坛创作更多、更美、更精彩的佳作。闻捷对中国新诗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永存的,是不可替代的。他的作品、人品永存人间,必将成为一份厚重的弥足珍贵的财富,也必将成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至久远,熠熠生辉。
两地因他而结缘 闻捷虽然是镇江丹徒人,但他走向人生社会的第一步却是从南京开始。小时候的闻捷因家中变故,14岁的他就远离母亲,只身一人到南京水西门外诨名朱大海的“朱鑫记”煤炭店当学徒。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闻捷流亡武汉,参加抗日救亡的演剧活动,1940年到延安,在革命的熔炉中,成长为我党的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和著名诗人。 闻捷走上革命道路以后,曾任江苏南京《新华日报》秘书长的姚北桦给闻捷写过证明材料,一是参加革命时间是1938年,二是他在狱中经受住考验,没有任何玷污党员称号的行为。闻捷的抒情诗《长江万里》,完成的部分章节就发表在1963年的南京《雨花》杂志上。
说起与闻捷的缘分,同行的孙友田是唯一见过闻捷的。孙老深情回忆60年代初全国文代会上见到闻捷的情景,同时向闻捷纪念馆赠送自己的诗集,方政、管秋慧、王晓辉都向纪念馆赠送了自己出版的书籍作品。更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我们在纪念馆还发现了同行冯亦同老师的《牵手树》和杜怀阳老师的《绿叶上的我》两本诗集,真是不解之缘。“万幸吾生有君师,长恨君生不知我”。闻捷不仅是丹徒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和著名诗人,历史不会忘记您,人民不会忘记您,您的诗篇是您生命的延续,您的精神永远为后人传承。 闻捷,我们永远怀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