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您当前位置 -> 闻捷生平   

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镇江诗人闻捷生平简述

滕建锋

 

闻捷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与李季、贺敬之、郭小川齐名于天下。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新诗总系》,其中 50年代卷主编、也是总系主编谢冕教授评价他们(4人)举重若轻,承担了奠定共和国诗歌主流形态的创造性工作。”“他(闻捷)以锦心绣口向我们传递神秘边疆的全部美丽。”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全书共22章,而闻捷则单列于第十一章,亦可见其历史地位。

回到家乡镇江的视角,闻捷是跻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镇江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然而,相比于同时期作家,闻捷的作家作品研究无疑是相对滞后的,目前所见公开出版的仅周政保《闻捷的诗歌艺术》、吴欢章《新时代的歌手——论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的诗》等少数几部,在这些诸多也更多地着眼于其诗歌赏析方面。丹徒政协文史委、闻捷纪念馆等单位分别于1993年闻捷诞生70周年时编印了《诗人闻捷》、于2013年闻捷诞生90周年时编印了《永远的闻捷》两本文集资料,辑录了大量书写闻捷、回忆闻捷的文章,非常珍贵。然而,抑或笔者收集疏漏,目前未见有较为详尽的闻捷生平介绍类文章,故而今也不揣浅陋,将闻捷生平作一简要的基础性梳理,以期读者对闻捷一生有较为清晰和直观的印象,也可供方家审阅批评。

闻捷是镇江丹徒人,家在高资镇石马村的巫岗村。他原名巫咸,族谱名巫之禄,参加革命后改名为赵文节,我们现在熟知的闻捷其实是他的笔名,是他在延安时期开始剧本创作时改的,后来也是笔名大行天下。他的妻子叫杜芳梅,陕西米脂人,三个女儿都姓赵,分别叫赵咏桔、赵咏苹、赵咏梅。另据闻捷幼时玩伴回忆,闻捷还有个乳名叫网子

闻捷192362日出生在郑州东的一个小火车站,父亲巫惠生是这个火车站的一名职工,母亲叫吴英华,山西人。乱世之中,百姓生存不易,闻捷4岁时,父亲巫惠生惨遭土匪绑架,后来虽然得亲友援助赎身得救,但由于惊吓过度,竟至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可怜吴英华孤苦无依,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带着闻捷和他的胞妹巫之凤,千里跋涉回到了丹徒高资巫岗,替人做女红,靠着给人缝缝补补、洗洗浆浆,苦熬时光。闻捷到了入学年龄,家中贫寒交不起续费,高资镇私塾先生丁二见其聪明伶俐,心生怜悯,免费收他入塾读书,后来转入了李庄小学就读。据闻捷同学回忆,读小学的闻捷语文成绩很好,作文常得老师好评,悬笔写得一手颜鲁公体大字,并且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话剧活动,由于家中贫苦衣不蔽寒,每逢冬天,他手背、脚后跟、耳廓等处常生冻疮,溃痕斑斑。14岁时,闻捷就辍学离开了家乡,到南京水西门外诨名朱大海的朱鑫记煤炭店当学徒。谁曾想,少年闻捷的此次离家,竟再也未能与母亲、妹妹见面,1949年母亲与妹妹去了台湾,母亲吴英华1951年病逝异乡,19894月妹妹巫之凤才回到祖国大陆,将母亲骨灰安葬与上海青浦归国公墓,而此时闻捷已辞世多年。应该说,闻捷的童年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这也是闻捷以后向往光明、参加革命、及至真诚讴歌党和人民的最初动力和根本底色。 

闻捷参加革命工作很早。1938年,闻捷从南京辗转到流亡到武汉,住在设于武昌红楼里的平津流亡同学会中,并和住在该会的华北宣传队的同志们一起工作。同年8月,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郭沫若主持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组建了诗歌抗敌演剧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演剧方式进行抗日宣传。经人介绍,闻捷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四队的工作,此时的闻捷主要是跑龙套,有戏演戏,没戏搞杂务,他也是抗演四队最年轻的队员之一,化名赵文节。

19389月,闻捷随抗演四队开赴鄂东麻城宋埠,当时这里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投入保卫大武汉的宣传工作。武汉撤退后,又随队经长沙、沙市到达宜昌、荆门等地,辗转各战区开展革命宣传。在抗演队里党员和先进同志的影响下,闻捷经常阅读《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学习《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从一个爱国青年迅速成长为一个有觉悟的战士。1938年底,抗演四队党组织吸收他入党,在荆门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时任中共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县委书记曾志主持了宣誓仪式。

入党后不久,闻捷离开抗演四队去襄樊,参加第五战区政治部政治总队第八中队,中队成立了特别党支部,在鄂西北区单位领导下工作。19394月,国民党特务开始逮捕八中队地下党组织成员,逮捕了特支书记和委员,5月份闻捷和队里十几位同志也相继被捕,先后关押在湖北均县、郧阳等地监狱,闻捷沉着机智,与难友们团结斗争,没有暴露身份,历时半年敌人仍然抓不到任何证据,舆论压力之下于1939年冬不得不将闻捷等分批释放。出狱后的闻捷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离开鄂北,经兴山、秭归,翻越鄂西大山,千里跋涉到了重庆。然而,正是这次被捕经历,让他在十年浩劫期间受到巨大冲击,甚至被扣上叛徒的帽子,最终以死明志。

闻捷1940年到达延安,到达延安后被安排在陕北公学,分配在社政科,同学中就有著名作家王汶石、画家石鲁等。第二年,闻捷分配在西北文工团工作,当时西北文工团在演《北京人》,闻捷是演员,石鲁是舞美设计。在此期间,开始使用闻捷笔名创作剧本,并担任了创作组的副组长,反映陕甘宁边区土地革命的剧本《翻天覆地的人》、秧歌剧《加强自卫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同时他还在《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发表过不少特写、小说《最后的突围》等。长时间话剧演员的经历,让闻捷练就了一副洪亮的嗓音和富于表达情感的表演技巧,朗诵起诗句来声音清越、神韵勃勃。

1945年起,闻捷开始担任《边区群众报》记者、编辑、记者组长。《边区群众报》是今《陕西日报》的前身,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提议创办,为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西北局机关报。1940325,在延安杨家岭兰家坪的两孔土窑洞里正式创刊,报头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1948年更名为《群众日报》正式出刊,毛泽东再次亲自题写报头,为西北局和后来的陕西省委机关报。19541016,《群众日报》更名为《陕西日报》。担任记者的闻捷亲身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采写了许多战地通讯和革命文艺副刊作品。他还到著名劳动英雄吴满有所在的模范乡进行了一个月的下乡采访,根据其时同事汤洛回忆,闻捷甚至能说一口流利的陕北方言,能用陕北方言读报,征求老百姓的意见。

1949年,闻捷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闻捷首次入疆是在19503月,并有实习生李健柏以通讯员身份随行,照顾闻捷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两人乘坐西北军政委员会护送新疆参加西北畜牧工作会议代表的汽车,40辆敞篷卡车组成的车队从327起,历时23天方才到达乌鲁木齐。到达新疆后,闻捷到新疆各机关及伊犁、霍尔果斯、玛纳斯等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新疆清剿叛匪、建设政权、社会治安及发生生产等方面的情况及问题,为新华社制定具体报道计划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1952年元月,闻捷被任命为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当时分社报道工作较为落后,闻捷与记者们一起学习中央精神、深入基层调查,很快就取得了全面突破,当年被新华社总社采用的新闻、通讯比过去两年的总和还多,有些稿件还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受到西北总分社和总社的表扬,西北总分社社长莫艾在年底还特意从西安赶到乌鲁木齐,总结分社报道工作经验。当时的新疆分社既无副社长,也无采编主任,出选题、编辑稿件等各项工作都是闻捷亲力亲为,身体超负荷运转,1953年夏闻捷肺结核病复发,新华社总社调他回北京养病,离开了新疆分社。

在闻捷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在新疆工作生活的四年多时间是极其重要的一段,绚丽多姿的边疆特色和民俗风情成为他重要的生活积累,为他之后步入当代诗坛,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直接孕育了他奠定文学史地位的《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等传世佳作。抗美援朝爆发后,闻捷曾深入朝鲜战场采访。1953年回到北京之后,闻捷又任《文艺报》记者、《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又到东南海岸,登上军舰和水兵一起生活,又到东南一带的革命老区根据地采访、采风。

1955年,闻捷连续在《人民文学》发表组诗,引起广泛反响,1956年《天山牧歌》出版后更是迅速风靡大江南北。1957年,在文学界声名鹊起的闻捷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新闻人闻捷转身成为了诗人闻捷。

1958年,闻捷与李季一起调至甘肃兰州,创立中国作协兰州分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的前身),担任副主席、党组成员,并出任文学月刊《红旗手》副主编。当时,闻捷还挂职甘肃日报社,1958年夏,朱德同志视察甘肃,闻捷与当时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顾雷、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樊大畏奉命随同全程采访,集体写下了反映朱德视察活动的特写《难忘的十五天》,这篇特写曾在《红旗手》创刊号和第二期上发表,后来还出版了单行本。19606月,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召开,闻捷是甘肃代表团的副团长,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在甘肃期间是闻捷诗歌创作的高产期,先后写作出版了《河西走廊行》《祖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等多部诗集。

1961年,闻捷调回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62年又调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理事,从此由北入南。在上海,闻捷一家住在上海南京西路587204室,是一套旧式的公寓楼房。1962年秋,闻捷回家乡丹徒体验生活。19631月,闻捷参加了中共丹徒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县委常委。19637月与8月,闻捷与袁鹰一起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代表,应邀访问了非洲阿尔及利亚和南亚巴基斯坦,722,闻捷在首都阿尔及尔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上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情况的报告,受到热烈欢迎。831抵卡拉奇,在巴基斯坦15天。回国后,闻捷还专门向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先生等介绍了情况。关于这次出访,1963年第10期《世界文学》上有专门的报道可供参阅。袁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田钟洛,淮安人,对闻捷而言算江苏老乡。两人在国外深入采访,回国后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发表在各大报刊上,并先后合著出版了诗集《花环》和散文集《非洲的火炬》。值得一提的是,访问归来后不久,闻捷就应邀回到家乡丹徒,在县招待所饭堂为广大爱好者作了专题报告。

1965年,闻捷调上海京剧院,进入样板戏《海港》创作组,负责润饰唱词。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刚开始不久,闻捷就成为了打击对象,为躲避武斗,他与上海京剧院两位领导一起,在一些职工的帮助下躲了四十多天,成为上海滩轰动一时的言(行)、章(力辉)、闻(捷)事件19683月,闻捷被张春桥勒令回上海作家协会接受审查,后又到奉贤郊区杭州湾海滨的一个.干校劳动,把他当作叛徒”“反革命”“阶级敌人,进行残酷的批斗和污辱。1970年春,闻捷尚在上海少教所隔离审查,他的妻子——在上海市人民银行工作的杜芳梅受到冲击,最终跳楼自杀。1971113晚,闻捷在上海家中写好遗书后开煤气自杀,年仅48岁。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面对屈辱和不公,选择了一种毅然决然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粉碎四人帮以后,强加在闻捷身上的污蔑不实之词全部推倒,上海市文化局在197888日为闻捷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81230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为闻捷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仪式由巴金主持。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纪念当代优秀诗人,组织编印出版了《闻捷诗选》,选收了诗人在各个时期的短诗百余首,此书出版也是对闻捷历史地位的再一次肯定。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先后在2006年出版了《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闻捷》、在2009年出版了《中国文库·闻捷诗选》。2001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闻捷全集》。

在闻捷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个人与他交集时间不长,但不能不提,那就是作家戴厚英。戴厚英,安徽颍上人,历任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等,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家。

19683月,闻捷开始被隔离审查,所谓历史问题由上海市作协的专案组统一审查,而他在运动之初的外逃事件也成立小组进行审查,戴厚英是组长,组员有青年诗人王宁宇等三四人。戴厚英便开始与闻捷有了深入的接触,并逐渐成为朋友,杜芳梅自杀的消息就是戴厚英与王宁宇在谈话时告诉闻捷的。而不久戴厚英在一打三反中也受到审查,两人开始一起在干校劳动,戴厚英有一段失败的婚姻,而闻捷夫人也已辞世,相似的命运,共同的爱好追求,以及两人都具有那种直爽坦荡,真诚待人的性格,使两人逐渐走在一起,两颗曾经受到生命和命运伤害的心也越靠越拢,渐渐生出感情,并开始商量结婚的事,写了一份申请结婚的报告交给工军宣队。关于这一段感情,1994年戴厚英曾写了长文进行回忆,阅之如目,令人感喟。总之,这一段感情并没有结出花朵,相反成为新的罪证,说戴厚英作为审查组成员与审查对象闻捷相恋是政治上的堕落,是阶级斗争新动向112,上海市文化系统召开大会,传达刚刚结束的上海市党代会,又一次把两人的相恋作为文艺黑线复辟的典型摆了出来。次日凌晨,闻捷自杀。戴厚英长篇小说《诗人之死》,其中诗人的原型便是闻捷,而小说中向南的原型便是她自己。19968月,戴厚英被她帮助过的家乡后人在家中谋财害命,也是当时十分轰动的命案,令人唏嘘。

另外,我们必须说一说闻捷对故乡的深厚感情。闻捷一生在故乡镇江生活的时间并不长,自14岁离家后,仅1949年初短暂地回过一次镇江,此后最长的就是在丹徒挂职的两年多时间,但是闻捷始终对家乡有着炽烈的热爱。

1962年秋开始到1964年底离开,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闻捷一直住在当时位于水陆寺巷巷头的丹徒县招待所。除参加会议、看材料、读书写作外,闻捷几乎跑遍了县内所有公社,小住新民洲、江心洲,体会当地群众的理想、愿望、喜悦和苦恼,查阅史籍方志,酝酿构思长诗《长江万里》,但未完稿,只发表了几个片断。他曾三次到荣炳公社蒲圩村走访年过七旬还在位生产队放养耕牛的老贫农孔排子,和他拉家常,为他代写书信。19641月,他在宝堰区蹲点搞社会主义教育时,还在宝堰旅社的会议室里,给当时正在这里召开新民歌创作座谈会的全县业余作者上课,与大家一起谈生活感受、谈创作体会。

19631月,闻捷参加了中共丹徒县第三次代表大会,是高资大队基层党组织选出的代表,后当选为县委常委。在116的会议上,根据代表们的要求,他用诗作了一次饱含深情的发言《我的发言——朗诵于中共丹徒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跋涉过千山万水的游子心中,最偏爱的地方还是家乡……我双手捧起乌金般湿润的泥土,喜悦的泪珠滚出胸膛……”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63120的镇江日报金山文艺副刊,后又在196321的《新华日报》上发表。闻捷用诗的语言在党代会上表达对党和家乡人民的感情,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1963年初夏,闻捷还邀请著名作家、《红日》作者吴强,到丹徒体验生活,他们一起在江心洲住了六天。后来吴强还写了《江心洲夏景》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著名词学家龙榆生还专门写词以和,留下一段文坛佳话。

闻捷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浓浓的思念是一贯的,在西北工作期间的诗歌创作中也常常有流露,《河西走廊行》中就专门有一篇《献辞》,表达了献身党和祖国的激情,其中有句——“我生活在河西走廊,/如同生活在江南的家乡;……/我爱蓝色的疏勒河,/像爱翻腾白浪的扬子江;/我爱积雪的祁连山,/像爱大茅山金色的霞光。/我爱勇敢的河西人,/像爱远在万里外的同乡……”浓烈的感情溢于纸上。

 

                         20210313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论文集第22卷)

                                    镇江闻捷纪念馆版权所有

馆址:镇江市高资街道水台村 网址:Http//www.wj1923.com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