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打开了天山大门 前峡是乌鲁木齐河的发源地,地形十分险峻,两旁的石壁陡立,高达300多公尺,山上密布着原始森林,连绵百余公里,站在峡底仰面看去,最窄处只见一线青天。当地哈萨克猎人说“前峡是天山的大门,打开它才能进到宝山。”迪化到库尔勒公路的新线,必须通过这条8公里长的石峡,才能横跨天山到达河靖草原。 1952年1月22日,正是滴水成冰的严冬,人民解放军某部800健儿,真心接受了开辟前峡的光荣任务,很多战士在决心书上写着:“我们忠诚地响应毛主席的增产节约号召,开雪山、破冰河,英勇地向前峡进军”,从此前峡竟日响彻开山机、气压机的马达声,炸药的爆炸声,英雄的歌唱声。人民战士以忘我的劳动结合丰富的智慧,创造前峡工程的奇迹。 根据工程师两次勘察所预定的计划,在前峡右壁半腰开挖半山洞明堑,需挖坚石7万立方公尺,需要人工19万个。卓越的工兵指挥员尹保人仁--这位红军时代入伍经过长期战争考验的人,面对着雪山冰河沉思了。经过他一步一步详尽踏勘和战士们反复周密的研讨,他决定改变计划,“利用坡度,架设桥梁,少挖坚石,多用填方”。人民战士依据新的计划施工:在峡谷宽处利用左右两壁的自然坡度,依山傍水,在峡底凿开石孔,将巨大的木料并排树竖立起来,然后用填方的办法,一层片石,一层树枝,一层粘土,一层又一层地在峡中垫起一条栈道式的公路;在峡谷窄处,才採用开挖石方修筑半山洞明堑的办法。为了沟通两壁的线路,人民战士从石壁上挖查看历年来洪水最高水位的痕迹,利用岩石代替水泥桥墩,修建了11座20多公尺长的木料拱形单孔桥。这一大胆的尝试,开初受到工程师们的怀疑,但当第1座木桥修好后,10多吨重的开山机从桥上开过去,桥身丝毫不受震动,不出杂音。工程师们才盛赞“这是一种可以载重的半永久性的桥梁。”就这样,公路一公尺一公尺的向前伸去,人民战士只付出了6万个工,开挖了2万坚石方,就按期完成了开辟前峡的全部工程,打开了天山大门。 在开辟前峡的工程中,春节放假时,人民战士不但没有休息,反而自动地起早一小时上工,他们相互勉励说“我们应当以实际的增产节约行动,给毛主席拜年。”在安装桥梁工程中,战士刘培乐等按照杠杆原理,用木料支成高三脚架启运近万斤的大木梁,大大提高了架桥速度,大家都叫它“木造起重机”。在填方工程中需要大量树枝,战士们组织起来爬上峡顶去砍伐树枝,然后一捆一捆丢到峡底,有些树枝给半峡中斜长的树丛挂住了,战士冯顺武等便在腰中绑上绳子,从峡顶调到半空中去拾取,大家都叫他们“空运英雄”。在拖运木料时,战士李友瑞等砍到大树后,利用山坡的积雪,骑在树干上滑下山来,又快又稳当,大家都叫他们“滑雪部队”。战士们这些创造,通过黑板报、喊话筒传遍了前峡,而为全体战士普遍采用。当3月中旬天山开始融雪的时候,战士们为防止洪水下来。影响工程的进度,自动增加夜工,…展开革命竞赛,每到夜里便燃起无数熊熊的火堆,战士们两个一组在火光照耀下竞赛抬土填方,在10公尺的距离内,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抬248抬把。战士们发挥了集体智慧,用万能的双手,在险陡的石峡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公路来,满载着给养和工具的大卡车,在新辟的公路上向南驶去,支援筑路的英雄上天山。 战士们在沿途的石壁上写着“前进!翻过天山去!保证在8月1日和亲密的战友们在乌拉斯台胜利会师” —《驻守边疆卫国的战士》(程君捷编 新疆人民 1953.4)《闻捷全集》未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