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闻捷 中国诗坛的一颗明星 孙琴安 红蔓文化 2020-09-21 有些人一被提起,便令人生慨。如老舍、傅雷……闻捷也是其中之一。34年前,我写完《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一书,就拟写《当代诗四十家风格论》,并搜集了相当可观的资料,可惜未能致力成书,至今遗憾。其中首列贺敬之、郭小川,其次便是闻捷、公刘、白桦、李瑛等,皆为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一流诗人,也足见他在我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诗情勃发
闻捷以诗驰名,但其文学才华却是多方面的。他本名赵文节,取名之谐音而成笔名“闻捷”,1923年出生于江苏丹徒,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即在一家煤球厂当学徒。抗战爆发,他流亡武汉,参加抗日救亡的演剧活动,投身抗战。1940年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时开始写作并陆续发表作品。因此,他和贺敬之、杜鹏程等许多作家一样,都是在投身抗日和革命以后才走上文学道路的。不过,他最初创作发表的并不是诗,而是剧本与小说,前者如《翻天覆地的人们》,后者如《肉体治疗和精神治疗》等。后来由于他长期在报社做记者、编辑,所以也写了许多战地通讯、散文、杂论、特写、速写等。直到他参加解放西北的战斗,一路随军到了新疆,1949年担任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特别是1952年担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以后,他才开始致力于诗歌创作。 据胡采说:“闻捷写诗,远在延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我们很难找到他当时的作品。真正使闻捷诗名大振、声誉鹊起的,是他在新疆所写《天山牧歌》中的一系列诗篇,最初以《吐鲁番情歌》组诗形式发表于《人民文学》1955年3月号,一时轰动,好评如潮。自此,他把创作重点转入诗歌,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出版了诗集《天山牧歌》《祖国!光辉的十月》,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他的诗歌才华大放光彩,成为共和国成立之初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闻捷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创作员,1962年当选为上海作协第3届理事,全家搬到上海定居。次年10月,他在上海满怀深情地写下《我思念北京》一诗,在《人民日报》一经发表,再次引起轰动。当时他才40岁,正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如日中天。 可惜仅过了3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和许多著名诗人和作家一样,受到无辜的残酷批斗,最后被迫害自杀身亡,年仅48岁。
家国情怀 闻捷身材高大,热情爽朗,拥有一颗赤诚的诗人之心,许多人都说他有“诗人的气质”。他一生走遍了祖国的山川大地,曾在南京、武汉、延安、北京、新疆、兰 州、上海等地工作过。最后,这位长江的儿子与陕北姑娘结为夫妻,养育了3个女儿。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于国于家都有使命与担当。 1952年,他在新疆媒体工作,家在北京,每当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远在北京的家人,并经常给她们写信。《天山牧歌》出版后,曾有一所大学请他去作报告,他坦率地承认,《天山牧歌》里的那些情诗,不仅有着对祖国人民和新疆少数民族的热爱,同时也凝聚和寄托着他对千里之外的妻子和女儿的思念。他的女儿回忆说:“爸爸说的是真话,直到今天,我们翻阅这本诗集的时候,还是可以十分清晰地感受到,集子里的每一首诗,都是写给祖国、人民的,也是写给妈妈的,写给我们的。” 由于他长期在外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每次从外地回家,总会给妻子和女儿们带些礼物,每人一份。只要有机会,他就带她们去参观,到船厂看新轮下水,又带她们去吴淞口、崇明岛、嘉定新街…… 即使他身陷囹圄,得知2个女儿要去黑龙江插队务农,二女儿咏萍来看望他,与他辞行时,他对咏萍说:“爸爸不能为你们准备行装了,你们需要什么东西,就拿什么东西,家都是你们的,爸爸什么都不要。”
不久,闻捷被“释放”。当他从监狱回到家,妻子已含冤去世,2个女儿都去了黑龙江,家里只剩下11岁的小女 儿咏梅,一片凄凉。好心的邻居们都来看望他,为了让他高兴,对小女儿说:“小妹,跳个舞吧,给你爸爸看看。”咏梅本不爱跳舞,因见爸爸回来,便为爸爸跳了支单人舞。闻捷百感交集地走到她面前,默默地端详了一会儿,突然说:“小妹,你太瘦了。爸爸给你订瓶牛奶吧!”这时,咏梅忍不住了,一下扑到父亲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从此,闻捷便和小女儿相依为命,一边安排好她的生活,一边给远隔千里的2个女儿写信,鼓励她们顽强生活,努力工作,直至离世。
诗歌定位
对于一些卓有成就的诗人,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为他们定位。闻捷亦然。
毫无疑问,在共和国成立之初,诗坛上曾涌现过一批优秀诗人,闻捷无疑是其中之一。如果说未央、胡昭等是描写抗美援朝的优秀诗人,李瑛、张永枚等是描写海防前哨的优秀诗人,公刘、白桦等是描写西南边陲的优秀诗人,那么闻捷、李季等则是描写西北风光的优秀诗人。当时闻捷的《吐鲁番情歌》等组诗和诗集《天山牧歌》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公木、何其芳、臧克家、郭小川、胡采、力扬、叶橹等人的关注与好评。公木甚至称“闻捷是中国诗坛上的一颗新星,一出现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诗之所以能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又得到如此多的褒奖和殊荣,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人们本来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别是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新疆生活知之甚少,而闻捷第一次以诗的形式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劳动与爱情,并衬以风景如画的西北风光;其 次,他到新疆以后,从维吾尔族和哥萨克族的民间音乐和歌舞风情中,仿佛找到了一种诗的旋律,因此在《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等一系列诗中,都有着一种清新明丽、悦人耳目的轻快节奏,犹如看新疆歌舞一般,这种旋律和节奏,与郭沫若、徐志摩、贺敬之的都不一样,可说是闻捷的独创。 中国缺少史诗,闻捷的《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刚一发表,徐迟便认为“也许够得上称为一部史诗”。茅盾则更注意其中的句法和押韵方式,似乎仍然与节奏有关。田间的叙事诗《赶车传》虽然篇幅更长,但在节奏上较闻捷显然稍逊一筹。共和国成立后,写北京的诗不计其数,但闻捷的《我思念北京》与李季的《致北京》依然名列前茅。凡此,都是他的一种成就,也是他对新诗的一种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