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雷晓明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这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从镇江走出的当代杰出诗人闻捷先生,在这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红色土地上,战斗、工作、学习;拼搏、历练、成长;度过了十个难忘的春秋。进而,成为我党的一名优秀文艺工作者。 近日,走进“闻捷诗歌馆”,观看一幅幅图片和一段段文字;品读馆藏的一本本书籍;翻看着“永远的闻捷纪念画册”。闻捷在党的新闻和文艺事业中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令我深受教育。给我印象至深的,则是闻捷在延安漫长的岁月中,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感人故事。 早在闻捷14岁那年,时值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怀揣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毅然从丹徒高资巫岗村只身前往武汉,参加由郭沫若主持的抗敌演剧团。他与一批热血青年日夜奔波在江汉大地和战区部队,宣传演出,呐喊呼叫,唤起民众和将士们抗日救亡的高涨热情和誓死抗战到底的决心。在革命的洪流中,受先进思想的启发和教育,他有了人生闪亮的目标。1938年底,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秘密吸收其为共产党员。从此,他成为了一名有着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 1940年6月,经中共党组织安排,时年17岁的闻捷,离开鄂北,翻越鄂西大山到达重庆。后又跋山涉水,辗转从重庆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经办事处介绍,于同年9月来到他心中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在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延安是唯一的一块自由的土地和光明的领域。陕北这片红色大地,官兵平等,军民一家,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处处洋溢着边区军民欢乐的气氛;时时感受到八路军官兵奋勇抗敌的坚强毅志;每日可聆听到抗大、鲁艺学员鼓舞人心的嘹亮歌声。这里的一切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闻捷年轻的心,全然被延安浓烈的革命氛围所感染。从此,他以高昂的斗志和激情,全身心投入到党的文艺和宣传事业之中。 初至延安,闻捷入陕北公学文艺工作团,他十分珍视这和平安静的学习时光。在校一年多他如饥似渴的学习党的理论和我党的抗战方针与战略;学习文学艺术理论知识,心灵深受感悟,思想受到深刻教育。一年以后,他被分配至西北文艺工作团创作组,这时期,他不知疲倦的日夜编写剧本,搭建舞台,充当演员,赶赴陕甘宁边区各地演出。一个个贴近群众、充满激情、歌颂党和人民军队以及边区新人新事的话剧、歌曲、舞蹈,鼓舞着陕北军民边生产边战斗。从此,闻捷的响亮名字,渐为边区政府和群众与部队官兵所熟悉。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工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并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方针,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闻捷深受启发和教育,思想更为开阔,精神更加振奋,这一方针也成为他毕生从事新闻和文艺工作的重要指南。1945年,党组织调他担任《边区群众报》社编辑兼记者组组长。一个个春夏秋冬,延安清凉山10平米的窑洞的油灯下;陕北深山沟壑之中的村庄与农户家的田间地头;黄土高坡的一个个风雪交加的泥泞山路上;还有黄河之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时时可见着他不畏艰险、不知劳苦、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奔走、采访、写稿与编审的身影。他撰写的反映边区土地改革、劳动生产、英模事迹及拥军爱民、民风习俗、妇女解放的新闻、通讯、散文、歌谣及谚语等文章,贴近生活,情感丰富,生动活泼且通俗易懂,深为边区广大群众所喜爱。他“用笔杆作刀枪”,广播里电台,油印小报上,一篇篇战斗的檄文,婉如战场上威震敌胆的冲锋号,激励着八路军、游击队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他创作的反映陕北人民在刘志丹同志领导下进行“闹红”斗争的歌剧《翻天覆地的人们》在延安公映后,引起热烈反响。从而,闻捷成为陕甘宁根据地广大军民广为熟知和深受爱戴的一位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本应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然而蒋介石公然挑起内战。1947年3月,胡宗南的国民党军进攻并占领延安,这是闻捷与报社同事最为艰难的一年,险情随时发生。当时,闻捷与几位记者奉命留守陕北,撤往延安以北的安塞县山区大理河川继续《边区群众报》的采访与编排发行。天上时常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随时会有敌军围追。他们利用山高路远的复杂地形与敌周旋,有时一人,有时两人一组,钻山沟,穿河流,风餐露宿,时常一两天吃不上一顿饭。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他每日奔波于各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中,采访、写稿、刊印小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从未停止过手中的笔,一篇篇反映对敌斗争的战斗生活的文章和画面,出现在简报上。这一张张油印的简报,在传递着党中央的声音,似黑夜中的光束,给坚持敌后斗争的军民以无比振奋,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乌云终究会被阳光驱散”。1948年4月3日,著名的瓦子街战斗后,我强大的西北野战军直捣胡宗南巢穴,挺进关中,盘踞在延安的国民党军狼狈逃窜。不久,闻捷随活跃在延安周边的游击队及机关重新回到延安。延安光复了,闻捷与每个回到延安的人,面呈笑容,心情激动,似又回到母亲怀抱那样倍感亲切。 1948年,闻捷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艺座谈会,1949年闻捷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采访部主任,并于同年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会。 在宝塔山下的十年宝贵时光中,闻捷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并在这红色大地上吸收了丰富的养分,境界得以升华,抱负与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十年间,他以满腔热忱和犀利的笔触,先后撰写了新闻、通讯、评论、散文、特写、杂文、报告文学并创作了小说、剧本、诗词等大量的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作品,成为我党的一名才华横溢的坚强的革命文艺战士。在这片土地上,闻捷与作家贺敬之、郭小川等相识、相知,成为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三人成为我国文学界“著名的诗坛三杰”,其社会影响广泛。在延安的岁月中,他也收获了爱情。他与出生陕北、在边区银行工作的女知青杜梅相知相爱,从而结为革命伴侣。 1950年,这位从延安大地走出的文艺尖兵,饱含深情,告别了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延安和朝夕相处的战友,随西北野战军踏上了进军大西北诸省的新的征途。 (京江晚报 2024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