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闻捷作品 | 闻捷研究 | 闻捷生平 | 怀念闻捷 | 作品赏析 | 闻捷照片 | 作品评论 | 访闻捷馆 | 纪念活动 | 馆藏纪事 | 馆藏文物 | 联系我们 | 留言 | 后台 | |
![]() |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诗人闻捷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战文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一样,闻捷为此作出了他自已的一份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的闻捷可分为二个时间段. 一是在抗演四队 抗战爆发时,闻捷其时名巫咸,在南京水西门外一家煤店当学徒,年仅十五、六岁。1938年春,他从南京辗转流亡到武汉,住在始于武昌红楼里的平津流亡同学会中,并和该会的华北宣传队同志一道工作。 同年8月,经友人介绍,参加了抗演4队,成为4队最年轻的成员之一。 闻捷自说“我原来是个商店学徒,怀着国破家亡的悲愤情绪而参加救亡工作,只知道自己应该抗日救国,并不懂得更多的道理。半夜想起妈妈,还要嚗鼻子哩!我在队上年纪最小,不会演戏,不会唱歌,抄个壁报错字连天。同时在武汉又无亲无靠,宣传队也只能供给我们最低的伙食。春天出,我还穿着从家里带出来的破棉袄。”(闻捷全集第四卷.重逢 第95页) 1938年9月,巫咸随抗演4队开赴鄂东宋埠,投入保卫大武汉的宣传工作。在战区生活十分艰苦,行中漂泊不定,巫咸每天总是乐呵呵的一心不在工作和学习上,他不大会演戏,普通话也说不好,常常扮演所谓龙套角色,但他从不计较这些,有戏就演戏,没有戏就在队里搞杂务、服装、布景。以至上街刷标语、贴壁报,什么事都抢着干。 巫咸参加4队时,正值国共第2次合作初期,当时队内有地下党和民先组织。在同志们的影响下,他经常阅读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学习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并阅读了不少中外文学名著,有时也悄悄的练习写作。这样,巫贤从一个爱国青年迅速成长为一个有觉悟的战士。1938年底,四队党组织吸收他入党,在荆门补行的入党宣誓仪式,主持仪式的是当时中共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县委书记的曾志同志。 二是在延安时期 闻捷到延安,先入陕西公学学习,后入参加西北文工团。 据史载,1941.9,西北文工团成立,闻捷在戏剧组。 1942.5,西北文工团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正式演出曹禺三幕话剧北京人,闻捷参加演出。 1942.10,西北文工团决定自己动手,到离延安25里的北沟烧木炭,解决冬季取暖问题。闻捷在烧炭组。从早到晚砍、扛、抬。木炭烧成后,全团同志早出晚归,徒步背运到延安。1965年,闻捷先生发表了“伐木烧炭歌”长诗,记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艰难生活。 “寄语伐木烧炭的战友 革命友谊是相互共勉。 倘若谁劳动有点懒散, 倘若谁工作微露怨言, 倘若谁学习还不专心, 倘若谁生活仍感不满, 请记取这真诚的规劝, 想想过去望一望明天。” (收获1965/5、闻捷全集第三卷,第114页) 1943年12月,以西北文工团为主,抽调民众剧团、群众报社的同志组成边区文协宣传队,负责人是老著名诗人柯仲平。宣传队赴陇东分区演出,还在延安的广场演出。 每次广场演出,由扭大秧歌邀集众,打开场子、推出节目。据程世荣先生的回忆,“每次扭秧歌,赵文节和王汶石同志都是带头的,赵文节穿一身工人服,戴一顶工人帽,手拿一把木质斧头。王汶石同志穿一身农民服,腰里扎一条白腰带,头上扎一条羊肚手巾,手拿一把木制镰刀,两人总是走在队伍前头,不仅扭得好而且带劲。”(程士荣“我们怀念你,闻捷” 2002) 这期间,闻捷参演了“李翠莲上学”、“自卫军”等节目。 1944年4月,全边区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闻捷参加开荒种地。 在以后的几年里,赵文节(闻捷)王汶石还成立了油漆组,延安市场包漆门面、书写油漆牌匾、制作风景装饰品。 闻捷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在革命大熔炉里成长起来的著名记者、诗人。纪念抗日战争80周年之际,也让我们更加怀念家乡的这位延安演员、延安记者、延安诗人。 如果诗人还活着,看到美丽的闻捷诗歌馆,看到美丽的水台村,他会多么的高兴啊,他一定会拿起手中的笔,重走一遍丹徒的山山水水,写下长江万里的续篇。 (文:沈晓昆 吴明宝) |
|